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年度质量报告 (2022)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2-22  浏览次数: 3654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年度质量报告

2022




目录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全日制高校、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培育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专业群A档)。学校地处徐州市泉山风景区,占地1200亩,设有建筑建造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建筑智能学院、建筑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是“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学校”“徐州市首批绿色大学”“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构建形成以军校文化、煤炭文化、建筑文化为内核,以企业文化和校友文化为补充的特色鲜明的校园育人文化体系。高度重视以文化人育人环境建设,“以‘三化行动’为抓手培育时代新人”的特色做法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聚力专业课程内涵建设。协调推进国际知名专业、品牌专业和地方特需专业建设,突出建筑类专业特色,做大非建筑类专业。构建了3个建筑类专业集群、12个专业群,现有国家级中国特色高水平A档专业群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4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4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江苏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一期立项专业、5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1个徐州市特需领办专业。学校先后获得18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现有54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与在线开放课程,编写出版36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2部省级以上建设重点教材和精品教材。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新增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学校先后获得18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秉承“厚生尚能”校训,弘扬“求实创新”校风,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33项,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0项,获省级以上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大赛一等奖32项,在各类文体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一等奖46项。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省内外建有近600家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先后与国内29家知名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学院、企业订单班50个,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建立了36个国内校友分会和1个海外校友会,积极为毕业生持续发展搭建平台。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江苏省和华东地区就业,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薪酬、就业竞争力指数,以及对母校满意度和推荐度等各项数据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8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评江苏省2019年度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2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类高校,学校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实力持续增强,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50强、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等。20179月,学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一流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谋划实施“人才强校、创新提升、服务地方、信息化、国际化、幸福共享”六大战略加快推进学校发展。学校践行“厚生尚能”校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学生情况

1.生源规模稳步增长,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近两年学校招生工作各项指标相对稳定,均保持高位,为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招生各项指标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成果不断显现,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2020年学校计划招生人数为5302人,2021年计划招生人数为5402人,增幅为1.89%;实际招生人数为20205279人、20215310人,增幅0.59%2020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为99.57%,新生报到率为97.23%2021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为98.30%,新生报到率为96.55%

随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学校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创新举措、加大投入力度,快速适应因学生数量增长对学校办学资源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应届毕业生人数2020届为3856人,2021届为4241人,增幅9.98%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为3248人,初次就业率为84.23%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为3847人,初次就业率为90.71%,比上一年度增长6.48%。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创下新低,学校深入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采取一系列就业帮扶措施,年终(截至当年1215日)就业率回升至98.03%的高位。


(三)教师队伍

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6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5个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团队、江苏省产业教授21人、各类省级以上人才项目113人。“十三五”期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奖励35项,微课获省级奖励36项,获国家级教材建设奖2项,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奖励53项。学校连续4次获得“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是国家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训基地。

20202021学年,学校快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师资队伍“双百计划”(百名教授、百名博士),加强师资引培力度,教师的学历层次、年龄及职称结构不断优化,教职员工总数有较大幅度增长,2020年学校教职员工总数为788人,2021年为901人,增幅14.34%,生师比由15.39下降至11.48,有效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重要基础。因教师队伍总数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兼职教师数量小幅增长的情况下,兼职教师比例较上一年度有小幅下降,2020年学校兼职教师比例为37.62%2021年为35.41%,较上一学年降低2.21%;校内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基本保持平衡,2020年校内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81.18%2021年为80.74%2020年校内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95.83%2021年为96.07%;专任教师能力素质逐年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逐步显现,2021年校内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比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增长,增幅为5.77%

(四)设施设备

1.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硬件基础扎实

学校重视“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保障条件。建成建筑施工、交通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文化创意6大类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现有建筑工程技术和煤矿安全技术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和交通工程智慧建造技术等3个省级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江苏省建筑工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市级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成淮海经济区BIM中心和BIM大数据创新基地,新建中国住建协会BIM培训中心。学校是“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建筑产业化实训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徐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2020年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6999.42/生,2021年增长2.79%,达到17474.50/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20年为18.93m2/生,2021年出现小幅下降,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8.20m2/生,降幅3.86%;生均占地面积由2020年的63.88m2/生降至2021年的59.55m2/生,降幅6.78%;生均宿舍面积2020年与2021年基本持平,分别为8.66m2/生和8.62m2/生;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2020年与2021年基本持平,分别为13.89%13.40%


二、学生发展

(一)立德树人

1.创新多元合一模式,打造思政育人载体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系统设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创新“多元合一”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促进学生认知和行动体验相统一,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资源“聚集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改变了日常教育活动主题和形式单一、缺乏延续性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顶层设计“人文之光、修身之道、精神谱系、走向复兴”四大板块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基地文化氛围,不仅服务于在校学生全天候学习,还作为思政课堂、教师培训、党团建设、文化体验等,吸引徐州市周边区域大中小学及社区街道居民来校学习考察,将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资源聚集转向资源辐射,较好发挥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学生能力的集群效应。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专家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改变了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作战的模式。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优势,联合校内其他部门,组建专题工作室,整合建成8支“专家队”,形成“问题导向+理论学习+实践体悟”联动机制,保障“三全育人”的深化推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大学生涯规划、学生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育人合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风向标”。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灌输、说教等方式手段,着力构建文化体验、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教”到“育”的转变。基地建设全面融入新媒体技术,依托数字化方式表现“人文+科技”“互动+教学”“展厅+课堂”“理论→实践”“课内→课外”“专业→全面”六大特色,通过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成长,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动,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案例:一个红色宣讲团,一百个红色故事

2018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红色文化志愿宣讲团,开启了挖掘淮海地区红色资源,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成立三年来,他们走遍徐州周边大大小小乡镇,探寻挖掘徐州大地上的红色故事,组织参与红色故事宣讲会近百场,累计辐射听众超万人。20215月,该团队成功斩获第十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精神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红色专项特等奖,成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一张名片。2021年,学校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学校组织开展“学百年党史 讲红色故事”活动,拍摄制作“100个红色故事”系列视频,生动鲜活地讲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视频正式开播以来,引发师生的广泛讨论,视频得到师生的大量点赞和转发。

1 “100个红色故事”系列视频

2.落实马院建设标准,筑牢思政育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成立于2006年,为学校直属的二级教学单位。20183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三个教研室和三个研究中心(所),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和徐州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中心、高职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承担全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是学校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7人,教师研究领域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聘请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10名,4名教师具有律师资格、2名教师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1人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人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有近2000平方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徐州马庄村、徐州泉山区翟山街道等地建有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单独设立了图书资料室,现有各类图书资料8000余册。每年订阅人大复印资料、学术期刊20余种,报纸10余种。

案例:校领导走进班级讲授党史思政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等文件精神要求,发挥领导干部在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上的示范带动作用,20216月,党委书记孙进教授,院长沈士德教授,党委副书记梁惠,纪委书记魏勇,副院长曾凡远、刘海波、蒋兆峰围绕“党史的基本脉络解读”主题,为20192020级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等20多个班级讲授党史思政课。

2 党委书记孙进教授走进班级讲授党史思政课

3 院长沈士德教授走进班级讲授党史思政课

3.优化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育人水平

按照师生比要求,2020年通过招聘和校内转岗等形式引进教师6人,2021年招聘新教师11人,校内转岗4人,聘请19名校内骨干支援思政课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开展培训,完成思政课教师第三期全员网络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学习活动;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学习和课程培训。组织教师赴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王杰纪念馆等地开展“探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展示活动;支持和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活动,赵先菊老师获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刘爱萍团队获江苏省高职院校微课比赛二等奖,李彤彤、仝晓老师获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张文远老师获徐州市教育系统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设立由张文远老师负责的“思政研学工作室”。202010月,我校举办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创新发展联盟发起的“同备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6所院校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通过专家讲座、教学展示、交流研讨等环节,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联盟6所院校及徐州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代表7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4.推进示范课程建设,增强课程思政效能

2018年起,持续做好课程思政引领项目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资源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技能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20202021学年学校开展第三批课程思政引领课程立项建设工作,经过申报与评审,共计立项38个项目,累计立项建设108个项目。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我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树立典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15月,学校印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在前期课程思政引领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方案。学校获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江苏省课程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1项。牵头成立1个全国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联盟、1个全国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全国人民网课程思政案例评比、117项作品参加评比,牵头建设1个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资源库。结合学校第一、二批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验收情况,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遴选情况,7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思政示范课程,5个团队被确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1个课程思政课程案例被确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案例。

案例:我校牵头成立“全国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联盟

为深入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更好地服务学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选优树优,推广思政教学先进经验,20216月,我校牵头发起“全国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全国3所高职本科学校、97所高职专科院校、4所中职学校、3所技师学院、3家企业、2家出版社共计112个单位。

4 全国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联盟成立大会现场

5.创新学习教育形式,提升党史教育成效

学校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学校开新局、双高建设任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重点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为师生办实事”,扎实推进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奋斗百年新征程行动。

我校紧紧抓住党史学习教育重点任务,紧扣学精学透,推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积极探索有讲有评、知识竞赛、研讨沙龙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校领导干部带头走上宣讲台为学生讲党课,思政课骨干教师带头拍摄红色系列故事微视频等。督促二级单位认真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放在重要位置,真正在学习中解决一批难事办好一批事实。通过走访、集体座谈、调查问卷、网络征集等形式,了解师生需求解决师生的操心事、烦恼事、揪心事,最终梳理出我为师生办实事校级清单9项、二级单位清单60项。

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活动,开展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群众性主题活动,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青年。利用新媒体平台普及党史知识,宣扬红色文化,扎实推进党史学习全方位覆盖。线上线下齐联动,线上开展“建档百年 峥嵘岁月”主题讲座、“共读一本书”有声阅读、“一分钟学党史”短视频党史知识问答、“光影中的百年党史”红色文艺作品推介等等。线下以建党100周年专题活动为主线索,开展“百年追梦”党史知识竞赛、“百年礼赞”师生诗歌咏诵会、“百年党旗红 追梦新时代”师生书画摄影展、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拍摄100个红色故事视频、制作“四史”微课宣传片。在统一战线开展“同心向党•教育有我”主题活动,组织党史知识答题、征集特色案例等。举办七一表彰大会,选树表彰宣传一批先进典型,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建工作创新奖、特色党支部、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党建工作创新案例等,同时下一阶段也将着重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和专题民主生活会。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党史观。结合青年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党史学习“微”课堂,开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说”青年心向党教育活动,团支书上台讲党史、展风采;全校师生共上一堂“四史”大课;拍摄学生党史微课短视频,在“大学生讲‘四史’微课”上展示;组织青年参加“四史”知识竞答,通过竞赛的形式学有所获。临近毕业季,学校组织“小手拉大手,携手心向党”特色活动,国旗班赴江苏师大附小参与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案例:建筑装饰学院学生党支部向顶岗实习党员寄送党史学习教育“套餐”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确保每一名党员“离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20214月,建筑装饰学院学生党支部将《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4本党史学习教育必读书籍以及《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计划》、自行印制的《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摘抄簿》,打包邮寄给30余名外出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为他们送去“学习套餐”。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线上利用流动党员QQ群,将学习资料及时推送至群里供在外顶岗实习的党员学习,并组织他们参加网上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让流动党员同步学习不脱节、不掉线。线下则为顶岗实习的党员寄送学习“大礼包”,让流动党员能及时学、跟进学,真正做到党史学习教育不漏学、不掉队。

5 党史学习教育“套餐”邮寄打包现场

6.融入思政理论课堂,增强党史理论素养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研究,思政课教师全员参加百年党史系列专项课题、撰写党史研究论文、党史研究专刊专栏文章的研究与撰写;每位思政课教师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准备了2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组织思政教师参加“追溯建党初心,共话百年大党”专题网络培训。

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有机融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引导学生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安排思政辅导员给所联系班级组织一次党史教育主题班会;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制作“英雄人物我来讲”音频或视频,每个音频、视频23分钟;编印“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党史学习读本。组织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忆初心,担使命,谋发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忆积极融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队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马院管理的三个理论社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制定本学期相应学习教育计划(如党史学习沙龙、党史学习读书会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生反馈表。20202021学年,2020级学生对学校教书育人满意度均超过99%,其中课堂育人满意度为99.62%,课外育人满意度为99.39%;对课程教学满意度均超过99%,其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达到100%,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达到100%,专业课教学满意度为99.86%;对管理和服务工作满意度均达到98.5%以上,其中对学生工作满意度为99.69%,对教学管理满意度为99.85%,对后勤服务满意度为98.58%2021级新生,因疫情影响

1学生反馈表

指标

单位

2020

1

教书育人满意度—

1)课堂育人

调研人次

人次

1310

满意度

%

99.62

2)课外育人

调研人次

人次

1310

满意度

%

99.39

2

课程教学满意度—

1)思想政治课教学

调研课次

课次

87

满意度

%

100

2公共基础课

不含思想政治课

调研课次

课次

150

满意度

%

100

3)专业课教学

调研课次

课次

710

满意度

%

99.86

3

管理和服务工作满意度—

1)学生工作

调研人次

人次

1310

满意度

%

99.69

2)教学管理

调研人次

人次

1310

满意度

%

99.85

3)后勤服务

调研人次

人次

1310

满意度

%

98.58

4

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时间

人日

45300

5

学生社团参与度—

1)学生社团数

55

2)参与各社团的学生人数

5279


(二)育人成效

1.开足劳育美育课程,促进理论实践结合

学校把公共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实行学分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修满公共美育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劳动教育作为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在第一学期开设。学校还因地因时制宜,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结合专业和学生兴趣特长,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传媒等文艺项目的培训、创作、竞赛、展演活动。学校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多渠道表彰宣传劳动实践优秀典型,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班会、劳模报告会、工匠进校园、手工作品制作、劳动技能表演等活动。发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志愿者组织,结合五一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

案例:副院长曾凡远在省内分享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经验

2021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主办了江苏省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省内145所本科、高职院校的372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我校副院长曾凡远在研讨会上作题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解析》的专题报告,从体现职教、建设标准、现有举措和长效机制四个方面分享了我校围绕劳育抓“五育并举”、德技并修、全人全面的教育体系和育人体系。

6 曾凡远作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专题报告

2.融合隐性显性教育,发挥实习育人作用

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专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挤占劳动实践时间。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管理,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目标,将学校、企业、社会劳动实践有机结合,统筹组织劳动实践。结合学生管理日常工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美化、实训室管理等劳动实践岗位,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劳动实践岗位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校内劳动实践公约,倡导学生自治管理,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劳动服务理念。组织实施好劳动志愿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参加校外劳动锻炼。组织基于产教融合的企业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用技能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促进各专业交流,引导学生尊重规范和标准,积累职业经验;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相结合,鼓励创新型劳动,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3.充分调用各类资源,强化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与政校行企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为基地,协同各方优质资源,不断扩展服务全国建筑业的版图,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助力建筑产业升级;牵头组建淮海服务外包职教集团,领办徐州市特需专业,共建服务徐州新兴产业的开放实训基地,统筹区域内200余家合作企业,助力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协助重点企业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助力徐工集团等知名合作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授权专利总量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的优势,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技术难题;学校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先后与34家知名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开办订单班50个,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企业认可度、满意度逐年提高。

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融合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突出职业素质与全过程育人融合,优化跨专业教学组织形态,通过“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开发新专业,调整专业群结构;契合行业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集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平台和智慧教学环境等各类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要素,动态变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模块组成,同步更新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以“校企合作、产教互融、专兼混编”为原则,以“外引内培,德技双进”为手段,拓展教师培养途径,建立动态协同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校企共建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混编教师创新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完善多元多方位质量评价,建立多维度“岗课赛证创”人才培养融通的新模式。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制度改革创新为引领,以组织改革创新为抓手,以服务国家战略、建筑业转型升级、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专业群建设计划为主要面向,发挥学校专业资源优势,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示范引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资源共享、资本对接、共生共荣、浑然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社区为依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创新高职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开展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试点、建设建筑类学分银行分行,开拓人才培养培训新局面。

4.打造校级赛事品牌,促进竞赛水平提升

通过专业、课程、实训,系统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构建完善校级技能竞赛体系,与省赛、国赛无缝对接,提高校内技能竞赛参与度,发挥以赛促学作用,在校内技能竞赛中涌现出一批在技术技能方面优势突出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学校已形成几个品牌特色明显的校内技能大赛活动,如“盛凡”鲁班技能节、“徐工建筑机杯”科技文化节、“林同棪”杯技能大赛、“赛品杯”金工技能大赛、“升拓杯”无损检测技能大赛、“智造杯”技能大赛等综合性技能竞赛。通过校级竞赛选拔组建各类技能竞赛代表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20202021学年学校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级奖项53项、行业协会(教指委)大赛奖项79项,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称号。20214月,我校承办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2项高职赛项。参加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1项,获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其它教职委及行业省级赛事43项奖励,二等奖以上有30项,为近年来获奖最多的一年。完善了我校技能大赛赛项目录库,做到了专业的全覆盖;为11个赛项更了新技能竞赛所需设备,有效提高了参赛率及竞赛水平。

案例:第八届“盛凡”校友杯鲁班技能节

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院校的强校之本。技能竞赛是推动我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营造校园职业技能学习氛围的重要举措,是展示人才培养成果的平台、相互交流切磋的有效载体。通过技能节的形式培育学生继承鲁班之志,传递鲁班之慧,运用鲁班之能,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用奋斗诠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做一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

20215月,由建筑建造学院承办的学校第十七届科技文化节之第八届“盛凡”校友杯鲁班技能文化节正式开幕。鲁班技能节历时近两个月,设有11个赛项,共有233支代表队,近1000名学生报名参赛。

.

7 第八届鲁班技能节决赛开幕式现场

5.优化社团类型结构,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学校在2018年印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以社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保证社团有序运行,促进社团质量生成,打造社团品牌特色,繁荣校园文化,推动我校学生社团建设。经过几年的规范建设,学校学生社团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社团类型结构逐步优化,活动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社团优质品牌逐步形成。

20202021学年,我校注册登记的学生社团共计55个,包括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思想政治类、创新创业类、管理服务类6个类别,其中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18个,学术科技类社团18个。学生社团成员人数平均为120人左右,学生覆盖面近5000人。学生社团在专业知识学习、文化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养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育人作用。


2 20202021年度社团信息统计表


社团名称(全称)

社团类别

批准单位名称

(全称)

现有成员数(人)

其中


2020级(人)






1

测量技能社

学术科技类

交通工程学院

110

98

2

朗读者协会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11

101

3

计算机研习会

学术科技类

信电工程学院

100

96

4

TOP工作室

学术科技类

信电工程学院

106

87

5

铁人运动协会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100

92

6

装饰协会

学术科技类

建筑装饰学院

112

99

7

网球协会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185

175

8

风启轮滑社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90

60

9

乒乓球协会

体育

公共基础学院

180

131

10

射艺协会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172

135

11

财会技能团

学术科技类

经济管理学院

120

120

12

流行音乐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350

200

13

环测技能协会

学术科技类

建筑智能学院

86

86

14

TOP手绘社

学术科技类

建筑装饰学院

99

87

15

足球社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99

55

16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学术科技类

团委

103

96

17

雷雨话剧社

文化艺术类

建筑管理学院

106

80

18

羽毛球协会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300

178

19

织梦社

创新创业类

团委

121

100

20

风火辩论演讲协会

思想政治类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

58

21

新青年理论研究社

思想政治类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

80

22

CAD缘建社

学术科技类

建筑建造学院

82

52

23

读者协会

文化艺术类

图书馆

340

120

24

啦啦操协会

文化艺术类

公共基础学院

93

78

25

管乐团

文化艺术类

团委

90

67

26

工程造价竞技社

学术科技类

建筑管理学院

98

66

27

校棒垒球协会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95

80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社

思想政治类

马克思主义学院

95

70

29

Kcho漫工坊

文化艺术类

团委

96

80

30

邶风汉服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67

35

31

国学社

思想政治类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4

84

32

EM技能社

学术科技类

建筑管理学院

106

87

33

校舞蹈团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05

90

34

舞龙舞狮俱乐部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101

89

35

零点工作室

管理服务类

团委

107

101

36

七子棋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00

75

37

bim应用社

学术科技类

交通工程学院

130

103

38

金泉书法篆刻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40

88

39

校合唱团

文化艺术类

团委

99

89

40

方寸极限魔方协会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24

106

41

红色文化志愿宣讲团

管理服务类

团委

123

105

42

创新创业协会

创新创业类

创新创业学院

129

107

43

智能机器人社团

学术科技类

智能制造学院

104

99

44

CAD交流协会

学术科技类

建筑智能学院

128

100

45

礼仪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34

114

46

壹画平面设计协会

学术科技类

艺术设计学院

110

98

47

人文学社

文化艺术类

公共基础学院

99

88

48

机械制造社团

学术科技类

智能制造学院

127

101

49

武术协会

体育竞技类

公共基础学院

110

102

50

星辰魔术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30

99

51

国旗班

管理服务类

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

102

91

52

雅莲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25

110

53

测量协会

学术科技类

建筑建造学院

136

109

54

形象大使之家

学术科技类

经济管理学院

168

132

55

UD街舞社

文化艺术类

团委

100

50

6.充实文化育人载体,提升以文化人品质

加强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育人作用,打造合唱团、话剧社、管乐团、舞蹈团等品牌社团。安排专业教师对各类社团进行指导。我校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利用暑假开展集训,选送的声乐、器乐、舞蹈、绘画等9类作品一共获得2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大学生管乐团的《古代英雄传奇》成为获得一等奖的唯一一个高职院校作品,原创舞蹈《运河漕夫》获得优秀创作奖。一等奖数量、总获奖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3 20202021学习年学生文艺展演获奖情况统计


项目名称

类别

等级





1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实践

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一等奖

2

渔阳鼙鼓动地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展演

一等奖

3

古代英雄传奇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展演

一等奖

4

昂首奋进十四五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绘画展

一等奖

5

运河漕夫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

一等奖

6

香格里拉、Dona Nobis Pacem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展演

二等奖

7

追寻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朗诵

二等奖

8

新时代的建设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篆刻

二等奖

9

春祭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摄影

二等奖

10

不忘初心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

二等奖

11

园博一景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绘画展

三等奖

12

叩响皖南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绘画展

三等奖

13

九色鹿王庇佑中华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绘画展

三等奖

14

评书药石论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篆刻

三等奖

15

粉墙黛瓦.印象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设计展

三等奖

16

梅兰竹菊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设计展

三等奖

17

铺首衔环图形在现代产品中的再设计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设计展

三等奖

18

传统木雕工作坊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

艺术实践工坊

三等奖

19

汉艺坊

三等奖

20

运河漕夫

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

优秀创作奖

案例:用音乐完善理工科专业性格,提升艺术修养

我校大学生管乐团自成立以来,致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成员均为零基础的管乐爱好者,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进行乐理、乐器和演奏知识的学习,经过一年系统化的培训,能够掌握乐器演奏技巧,并在音乐中修养心性,培养高雅艺术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管乐团活跃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校园文化活动中,举办校园专场音乐会,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颗明星。

8 学校大学生管乐团参加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

7.引导学生志愿服务,增强服务社会意识

学校团委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能力,发挥实践育人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全校青年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09月,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志愿者协会联合下发《关于表彰2019年度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的决定》,我校斩获多项荣誉。校团委荣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匠心筑梦——非遗传承保护志愿公益项目”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校团委刘小微老师荣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路机182班孙荣耀同学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20202021学年,学校2020级学生共计参与志愿者活动时间累计超过45000人日,在服务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助力学生养成优良品质做出了表率作用。2021年学校团委开展“喜迎建党百年 文明实践献礼”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充分发挥校志愿者协会以及各二级学院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平台作用,共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6项,服务受众超过2000余人。

2021年暑期,江苏疫情出现反弹,学校响应上级号召,开展在苏大学生团员向镇、街、村、社区报到活力,广大团员积极响应。涉及疫情的地区同学也踊跃加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参与核酸检测秩序维护、体温测量、排查登记、信息录入、社区走访排查等防控工作,用青春力量筑起防疫的第一条战线。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超过500名学生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当中,他们的表现赢得了政府部门和群众的赞许与认可,学校先后收到130余封表扬信。

案例:我校学子助力徐州地铁三号线开通运营

202162872日,徐州地铁三号线开通运营,我校交通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14名学生参加了徐州地铁三号线16个车站的志愿服务工作。

在开展志愿服务前,地铁公司派出技术骨干对我校志愿者进行了相关培训。志愿服务期间,交通工程学院每天派出教师检查服务情况。我校志愿者于地铁运营期间进行了自助购票引导、进站闸机引导、出站闸机引导、楼扶梯垂梯值守、站台巡视等相关工作,展现了建院学子风采,为徐州市民的出行提供优质服务。

9 学校交通工程学院学生参与徐州地铁三号线开通志愿服务活动

(三)就业质量

1.就业人数保持高位,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在校生总数为14197人,较前一年增幅8.47%。从毕业生数看,2021届毕业生为4241人,较上一届增幅9.98%。截止2021831日,我校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0.71%,其中,协议与合同就业率为61.61%,创业率为0.31%,灵活就业率为8.09%,升学率为20.70%。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各项数据均较上一届有大幅提高。其中,选择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由2020届的36.67%增长至49.62%;选择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由2.03%增长至3.95%;选择到规模以下企业等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由29.22%增长至43.28%;选择到规模以上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由24.32%增长至33.30%。面对新冠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2021届毕业生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与上一届基本持平,维持在510人的规模。

案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助推产教深度融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紧扣行业发展,构建“多元融合、混合主体、过程导向、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双主体、双环境育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持续整合优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平台作用,保障学生就业质量;强化就业联动机制,打造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就业合力,实现全员、全过程指导就业工作。

完善智慧就业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专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就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工作体系。依托教育部24365就业平台、江苏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等,构建集在线就业指导课程、一对一辅导、求职招聘、网上签约于一体化的智慧就业平台;线上线下相互贯通,分类展示、精准推送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将智慧就业平台打造成学校就业工作的“主战场”,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提供全面服务;重视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开发全网域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信息联动,就业信息与手机APP、就业公众号网络联通。

持续性辅导不断线,实现就业全程跟踪。学校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实现精准跟踪服务,明确毕业生跟踪服务责任人,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就业状况和诉求,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与帮助;建立就业困难群体信息库,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和压力疏导,切实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未就业毕业学生及时就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发挥校友会的积极作用,形成优秀校友带动毕业生就业的良性机制。

2.深入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升学征兵工作

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专转本”。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下达了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专转本”工作的通知后,我校2021年的专转本考试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2021年专转本考试宣传组织工作有力,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学生知晓政策。学工处将考生的报名和报名工作安排在202012月,并对所有考生根据报考条件、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核。自主推荐程序公开公正,通过领导小组会议确定名单,经学校党委会审核后公示、上报。普通考试时间为2021321日,指导考生须按规定时间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各项报名信息,严格按照省防疫要求,考试当天组织老师送考,及时解决考生问题,确保我校考生考试顺利进行。2021年专转本考试我校自主招生名额为51人,推荐51人,录取40人,录取率为78.4%;普通统考报名人数为2119人,过线人数831人,过线率为39.2%,录取人数为819人,录取率为38.7%。其中退役士兵报名人数为47人,录取人数为45人。

落实国家“两征两退”征兵工作。2021年度是国家推行“两征两退”征兵工作第一年,在上级泉山区武装部的领导下,征兵由先前的“一征一退”改为春季和秋季两次征兵两次退兵。我校2021全年定兵71人,春季征兵定兵41人,秋季征兵定兵30人。其中直招士官1人,女兵1人,男义务兵69人。创新政治审核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除核查学生在校表现有无违法违纪行为外,校武装部利用泛亚网络平台,建立《役前政治教育》课程网站,要求报名学生利用手机学习通平台观看党史军史有关视频资料,端正学生入伍动机,激发参军报国热情。创新征兵宣传工作,武装部制作征兵宣传手册,在2021级新生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同时邮寄。20215月底在全校毕业生招聘会上,武装部专门申请展台,对全校大学生宣讲征兵政策,区武装部刘海涛部长莅临现场指导工作。

计分卡。2020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23%2021年为90.39%,增幅为7.31%;毕业生本省就业比例2020年为36.67%2021年增长至49.62%,增幅为35.31%;毕业生月收入2020年为4109.12元,2021年增长至4537.93元,增幅为10.44%;毕业生就业岗位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2020年为79%2021年出现小幅下降,降至73.55%,降幅为6.90%;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20年为0.15%2021年增长至0.28%,增幅达86.67%;雇主满意度2021年与2020年基本持平均超过99.7%;毕业生三年晋升比例2020年为66%2021年出现小幅下降,为64%,降幅为3.03%

4计分卡

指标

2020

2021

增幅(%






1

就业率%

84.23

90.39

7.31%

2

毕业生本省就业比例%

36.67

49.62

35.31%

3

月收入

4109.12

4537.93

10.44%

4

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

79

73.55

6.90%

5

母校满意度%

99

99

~~

6

自主创业比例%

0.15

0.28

86.67%

7

雇主满意度%

99.72

99.78

~~

8

毕业三年晋升比例

66

64

3.03%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采集平台(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

(四)创新创业

1.提升双创师资能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双创导师引领工程。一年来共派遣11名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联合南京大学举办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取得很好效果。

加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与指导。2021年共立项资助10个双创教研项目,结题14个双创教研项目。2021年大创项目共立项39项,2019年大创项目结题20项。

改善条件,加强校内众创空间建设。一是完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立项复查。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获省财政资金100万。二是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经过多次论证和选址调研,完成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心的建设,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即将投入使用。

案例:学校大学生科技园获批徐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和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备案工作的通知》(苏人社发〔2019197号)《关于做好2020年徐州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市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徐创中心〔202011号)文件精神,获批基地和创业项目可以申请相关政策扶持。

20209月,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我校大学科技园为徐州市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此次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共认定3家单位。徐州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共认定85个项目,由我校优秀毕业生陈岩创办的江苏学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项目“E时代的大佬师——在线教育开发建设”被认定为徐州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

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业项目指导

注重实效,加强创业园项目的指导。经过路演和评审,重新遴选31个项目入住大学生创业园。推动回馈母校活动,在校友创业项目中设立勤工助学岗10个(健身房、打印社等项目)。专创融合,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开设了《创造学与创新思维训练》专门课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优选的36位教师,圆满完成上课任务经受住疫情的考验。部分作业参加“互联网+”比赛,还有一部分作业直接转化为专利成果,远超过开课的预期。

与美同行,向善而生,将创新教育、审美教育和信息资讯相融合,建立一个全新的微信平台,以“期期皆精品”的态度,匠心打造每一期微信作品。已推送了“美丽校园”“大赛进行时”“双创达人”“双创行动”等系列微信38期。

精心组织举办校第十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省赛选拔赛,参赛项目1185项,共计2479人次,省赛共获奖8项,其中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是历年来参赛学生人数最多,范围最广,获奖最多的一次。在山东教育厅承办的“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6项,其中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在“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中,获奖6项。

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中,我校学生在红色专项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主体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黑科技”专项赛中获得三等奖3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再创新高。在今年的“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中,我校共计申报作品超过200件,参赛学生近1500人次,指导教师100余人次,项目数量和师生参与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在全校形成较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案例:理论+实践,提升孵化加速度

创业项目的遴选和孵化有一个时间过程和实践过程。在创业项目立项之初,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并在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全面实践,检验产品和市场。“隧道二衬台车涂油机器人”项目在经过可行性论证之后,组织相关专家在结构优化、功能实现等方面进行研讨,完善设计方案,随后阶梯式组织开展实践,首先,在实验室进行简单工况模拟,其次,在隧道实训室开展等尺寸模型试验,最后,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应用于实际工程,在实践中完善产品,经过实践检验的产品才是质量可靠的产品,经过用户认可的产品,才会有广阔的市场。最终,第四代产品“隧道二衬台车涂油机器人”接收到来自工程现场的订单,创业之路真正启航,并在“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10 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出征仪式


三、教学改革

(一)教学资源

1.教学资源持续优化,数字资源提升明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三教”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外引内培,德技双进”为手段,以“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为抓手,师资队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学校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加快探究型、研讨型和讲习型“三类”智慧教室建设,加大对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以及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改造、建设力度。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显著,教学资源紧跟时代脚步,紧贴教育教学需求。

教学资源表。学校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2020年为1298门,2021年增加至1498门,增幅为15.41%,其中线上开设课程数2020年为558门,2021年增加至866门,增幅为55.20%,线上课程课均学生数由20201203/门降至2021年的1053/门,降幅为12.47%;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保持在10000Mbps,出口带宽2021年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021年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

5教学资源表


指标

单位

2020

2021

增幅(%







1

生师比

 —

15.39

11.48

25.41%

2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95.83

96.07

0.24%

3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

%

39.22

44.99

5.77%

4

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

1298

1498

15.41%

其中:线上开设课程数

558

866

55.20%

线上课程课均学生数

/

1203

1053

12.47%

5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Mbps

10000

10000

~~

6

校园网出口带宽

Mbps

42800

42400

0.93%

7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

0.69

0.68

~~

8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

16999.42

17474.5

2.79%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采集平台


(二)专业建设

1.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结构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促进我校专业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使我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群组成更为合理、规范,学校印发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学校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已设置专业,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近年来我校根据专业群和产业需求新增和停招相关专业,停招14个专业,新开设8个专业。目前专业数稳定在50个左右,并对个别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例如:供用电技术专业调整为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群与产业链需求更加紧密。

2.优化重构专业集群,提升集群建设水平

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学校坚持“优结构、提质量、强能力”方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扶需、扶特、扶强”手段,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革,对接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重构专业群,集中力量和资源实现办学新突破。

近年来,我校在原专业群构建基础上,打造了1个中国特色高水平建筑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6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基于孪生理念构建产教“孪生空间”,构建了深度融合产业元素的建筑专业群生态系统,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专业群错位发展、竞争发展、特色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优良成长生态。

3.推进职教体系建设,覆盖全部贯通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我校自2013年开始在电气自动化技术、酒店管理和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4个专业,与徐州工程学院“4+0”联合培养本科专业1个,与淮阴工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开展“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试点专业2个;与中职学校联合开展“3+3”中高职专业衔接试点专业21个,实现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贯通项目全覆盖。

案例:我校与淮阴工学院联合举办“3+2”合作项目班开学典礼

202010月,我校与淮阴工学院在校第一实训楼1103室举办“3+2”合作项目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近几年,我校与本科院校“3+2”合作办学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本次“3+2”合作项目班对于促进双方专业融合、优化专本联合培养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11 我校与淮阴工学院联合举办“3+2”合作项目班开学典礼现场

4.优化专业教学标准教材建设成果显著

依托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建筑新型工业化、装配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需求,理顺专业产业映射关系、优化组群逻辑,搭建了校企共享的开放式课程资源应用和学习平台;建设了贴近职业岗位需求,素材种类丰富的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生碎片化、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建立线上资源与线下空间映射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开发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为教师、企业等参与新形态教材开发提供了信息化工具和指导性文件。以新形态教材为重点,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的互通。学校现有35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编写出版20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2部省级以上建设重点教材和精品教材。

案例:我校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奖励

2020年开展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全国教材建设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每四年评选一次,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立足强导向、建机制、促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教材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202110月,教育部发布《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国教材〔20216号),我校教务处孙亚峰教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建筑建造学院王军强教授主编的《混凝土结构施工(第二版)》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

5.推进1+X证书试点,经验成果初步显现

自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我校积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在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先后分四批共申请了16X证书的试点,完成多个证书的多批次的试考组织实施工作。学校是江苏省1X证书制度试点土木建筑类协作组的组长单位,主要承担全省所有试点院校的土木建筑类X证书的试点申报、考点协调、费用论证、考试协调等工作。

成立课证融通课程建设小组,负责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开展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识图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考核要求、考核流程、培训讲义等研习,组织学生培训实践;实践条件建设小组负责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组织与考务管理,承担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全国性会议,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和物流管理的全国试考考评员培训会和考核站点申报培训工作会;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师资培训,承担江苏省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BIM)试点院校教师培训班。

积极加强与社会培训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相关教师参加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的师资培训、教育培训和交流学习;优化软硬件设施;加强校内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前的强化性培训,切实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有效提高证书考核通过率。组织召开了全省土木建筑类X证书试点院校工作会议,会议听取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和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提交的关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评价费用标准,经过土木建筑类协作组工作领导小组审议,与两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商洽后最终确定证书考核评价费用标准,并且会上各试点院校研讨江苏省土木建筑类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措施,达成多点共识,初步规划后续制度性开展交流合作。

结合行业需求、专业现状、校企融合、师生共建等多个维度分析1X课证融通可行性,切实把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教案,深化产教融合等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教师绩效工资的激励机制建设,学校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定期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提供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学习,鼓励教师针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教学实施培训授课与集中实训相结合;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引入企业导师进行项目实践教学,将教师完成的课时工作量计入年度工作量考核,并且给予教师参与1X教学课时认定“一事一议”;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三教改革进展,提升培训授课与集中实训质量,提高考核通过率。

案例:我校案例入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秀成果

20213月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秀成果案例评选活动结果,活动旨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高等职业院校在“三教”改革、技术技能积累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新经验、新做法。活动共征集到来自315所院校的513个案例,经过专家评议和网络投票,遴选出20个典型案例为优秀案例。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报送的《1+X证书“四融一体”育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功入选。

6.专业改革特色突出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学校十三五期间坚持“优结构、提质量、强能力”方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扶需、扶特、扶强”,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革,集中力量和资源实现关键突破,突出特色,形成错位发展、竞争发展、特色发展的优良生态。学校现拥有4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1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19年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个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立项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建筑工程技术被评定为优秀;学校围绕产业链配套建设专业群,省级以上重点专业或专业群建设布局更趋合理,2019年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获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A档)。

学校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2017年学校牵头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2019年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得立项。学校立项建成5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54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近200门校级在线课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校企合作

1.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办学基础和人才培养基本路径,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关注、参与、支持校企合作的氛围,校企合作处牵头,先后制定《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公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绩效考核办法》《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征集与评选办法》等制度文件,建设学校校企合作管理系统,并与202012月上线使用。学校校企合作聚焦人才培养,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完成“一个大学科技园、两个职教集团、三个职教联盟”的产教融合主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支撑,不断强化同央企、国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大学科技园如期开园并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成功申报服务建筑全产业链智慧建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成工程素养中心、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BIM应用技术中心,形成五大实践教学功能区,专业集群效应初步彰显。完成建筑技术馆改造和建筑安全教育培训体验中心建设。202012月,2产教融合案例成功入围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案例名单,11家合作企业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

案例:我校启动“江苏建院金东唐”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项目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项目依托上海金东唐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雄厚的技术实力及装备制造能力,通过企业投入设备、资金在校内建立产教融合基地的合作模式,经过两期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智能制造培训、实训基地。

202183日,我校与上海金东唐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举行,院长沈士德教授代表学校与上海金东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谦签订合作协议。副院长刘海波出席并主持签约仪式,校企合作处、实验实训管理处、智能制造学院相关同志参加仪式。本次签约仪式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江苏建院金东唐”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项目的正式启动,对推动我校智能制造领域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技能大赛以及社会培训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12 产教融合基地项目签约现场

2.发挥行指委指导力,贡献学校职教智慧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202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组建和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苏教职函〔201933号)要求,省教育厅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已完成对现代农业、交通运输、机电、机械、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建设、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石油化工和卫生健康等首批11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组建工作。20207月江苏省建设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在我校正式揭牌,行指委秘书处设在我校高教研究所。

20202021学年完成中职建筑类技能考试相关工作,组织召开省中职建设类专业学业水平考试总结分析会;完成江苏省中职学考专业基本技能考试新方案;完善中职学考专业基本技能考试平台;完成2021年对口单招建筑类专业技能考试,省内5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410名考生参加考试。土建施工专委会结合原国培省培项目,组织省内8所高职院的20名土建类专业带头人,赴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技术主管规格人才培养与BIM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调研,参观学习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人机协同作业施工体系;土建施工专业委员会推动的目录外专业“智能建造技术”顺利获批;积极开展新专业申报,分别申报了42021年增设新专业;组织专家审定全省15所高职院申报的13个建设类新专业;成立江苏省工程造价专业联盟;组织住建部建设类“十四五”规划教材申报。同时,在调研近300家建筑类企业基础上,以江苏省2019年建筑业发展报告和近三年江苏省中高职招生就业数据为重要支撑,完成江苏省建设行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报告编写工作。完成“学分银行建设”前期相关工作和学分银行系统平台招标任务,编制《学分银行建设开发方案及技术要求》,确定了技术参数、功能要求、实施进度、开发方式、数据对接等内容。

3.完成现代学徒试点,推广试点成果经验

我校的“双主体培养、双基地轮训”的现代学徒制探索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均为学校的优秀强势专业,已培养高技能人才一万多人,目前有紧密型学徒培养基地40余家。学校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建设为基础,分别与徐工集团、龙信集团和江苏东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6家优势骨干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着力完善“双主体培养、双基地轮训”人才培养方案,以现代学徒制丰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涵;建立“招工招生准同步,企业学校全程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确立“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实施校企共管的教学组织流程,优化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培养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学校在国家试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又立项建设14个校级现代学徒制专业,并结合所在专业群建设成立现代学徒制专业委员会,开展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经验推广等工作。

4.优化职教集团建设,集团育人成效显著

江苏建筑职教集团202010月获批国家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单位。为进一步夯实集团化办学成效,学校积极实施职教集团“提质扩容”计划,构建服务行业区域的产教融合平台。扩展集团成员学校、企业规模,完善协商、投入、决策、执行工作机制,实质化推进集团实体化运作和协同育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完成建筑职教职教集团换届工作,推进职教集团扩容,建筑职教集团新增副理事长单位5个,常务理事单位7个,理事单位8个,目前集团成员已达140余家;构建形成了国企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金字塔”型的成员企业结构。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教授专家举办5场高端论坛讲座,3次专业研讨会;召开副理事长会议,研讨集团实体化运营方案。强化集团内涵建设,建立职教集团网站,设置交流合作、智慧服务等栏目,设立建筑职教集团微信公众号、建立职教集团微信群,搭建集团成员院校企业交流合作、教学实习、员工招聘、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政策法规、行业资讯、新闻报道、通知公告等信息,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增加情感,发布企业用人信息近30条,提高了平台使用率,成员单位从中受益,评价满意。完善集团管理制度,拟定职教集团《专业建设与调整机制》《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等系列制度文件,探索集团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与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等建设行业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成立企业订单班21个,投入近50万设立奖助学金、冠名技能比赛;建设就业实习基地近50个,每年都吸纳百余名学生开展跟岗、顶岗实习;举办了淮海经济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项,参与人次超过500人次。

(四)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引培力度,师资结构持续优化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更新传统的“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人才观念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一年来,通过引育并举的方式,新增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7人、中级职称29人,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共引进教师7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67人,包含思政课教师13人,专职辅导员24人。校内教师取得博士学位4人。生师比持续下降,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学校柔性引进了中国大能手、江苏工匠唐建成教授,在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智能制造学院的6名选手参加江苏省“鹰图杯”第十一届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在竞赛中斩获佳绩,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1项。

2.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学校按照师资队伍“二维X梯度”有序培养模式,不断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二维X梯度”培养,“专兼混编”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全国100个)。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年来,共选拔培养和届满考核了13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向江苏省推荐了8名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选派107名教师参加了江苏省师培中心组织的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师资培训项目,组织202名教师赴企业开展企业实践锻炼,开展了46名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专题培训,实施了第18期新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

通过培养我校教师双师素质进一步提升,202012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现场决赛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我校教师张弘、张爱荣、刘晓红和孙启荣团队参加了此次比赛,荣获公共基础课程国赛二等奖,20208月,我校荣获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根据新修订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完成了540名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分层分类“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其中以政府部门颁发为判断标准的双证书“双师型”教师占比54.38%,并给予“双师”专项绩效奖励和政策待遇。通过此种激励方式,鼓励更多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了解社会需求,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为弘扬高尚师德,营造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我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强化制度建设,组织了第15届“师德建设月”活动,创新性地开展了全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培训班和百年追梦党史知识竞赛,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覆盖率达100%,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我校7名教师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下发《关于命名第七批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决定》(中煤协会人事〔202026号)文件,我校王昕、付红、朱栋、苗磊刚、宗义江、徐志鹏、陶祥令7名教师被授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教科研人员)”称号。

第七批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命名,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人社部发〔201874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各煤炭企事业单位推荐人选,通过行业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最终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研究决定公布。

3.完善教师激励政策,充分激发教师活力

完善学校内部岗位设置与聘任办法,确立岗位意识,加强岗位管理。教师实行岗位聘任制,明确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师的职责、权利与待遇,规范聘任,严格考核,不断优化队伍,使整个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

完善学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教师待遇。落实学校内部分配自主权,结合实际健全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向扎根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竞赛等情况计入工作量。20202021学年为全校教职工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8302.87万元,其中,为激励优秀教师承担继续教育、命题监考等教学工作,发放专项补贴约450万元,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发放教学业绩奖励约300万元,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发放高层次人才津贴及安家费约485万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对最有希望在教学引领和科研突破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在科研经费、进修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全力创造条件,优先推荐参加“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优秀人才项目的评选。

4.培育教学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持续增强

积极深化学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教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长。“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实现项目申报渠道的重大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级以上项目600余项,各级各类期刊论文2200余篇,增长600余篇,被SCIEI等国际检索论文107篇。获省部级、市级科技奖97项。获批各类专利3000余项,是“十二五”期间的5.4倍,科技成果转化58项。协同企业完成绿色建筑、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4项,制定省级技术工法10余项。获批省发改委工程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对口支援中西部2所高校。面向企业年均开展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4万余人次,各类技术服务到账近6000万元,增长了3.8倍。

5.构建多元师资体系,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师资体系我校积极引进企业一线各类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讲授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最新技术以及技术革新趋势,提升学生专业实践的认知度学校现有企业兼职教师528人,2020学年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总量为49038学时,2021年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总量为66422学时,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相关技术技能学习和实践的能力,202012月学校新增江苏省“产业教授”6个专业共计6人,为学校构建多元化师资体系注入新的力量。

6 2020年我校新增江苏省“产业教授”汇总


姓名

企业

对接专业

对接学院






1

欧阳光辉

中铁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高速铁道工程技术

交通工程学院

2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智能制造学院

3

刘国舟

中建八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建筑装饰学院

4

周前发

苏州中轩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古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装饰学院

5

吴 芸

江苏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软件技术

信电工程学院

6

陈 磊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

水利工程

建筑智能学院

案例:技能大师工作室启动暨学生成长成才导师聘任仪式

学校聘任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导师是我校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20213月,建筑建造学院举办技能大师工作室启用暨学生成长成才导师聘任仪式。学校副院长曾凡远,受聘技能大师、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沈春雷,龙信集团十六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全国优秀农民工戴祝泉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建造学院党政领导出席仪式。

13 沈春雷、戴祝泉技能大师聘书颁发现场

(五)信息技术

1.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助力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将“信息化战略”列入学校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近三年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校园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改造,实现无线网全覆盖;建成大数据中心,发布学校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孤岛;升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智慧门户,方便师生便捷登录各业务系统;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了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形成基于智慧校园数据中心的全过程、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在流程平台基础上,推出一站式在线服务大厅,每年不断开发上线应用流程,目前已上线60多个网上申请审批流程,极大方便了师生业务办理;以企业微信为基础,建成移动端江苏建院微校园,面向师生提供移动端服务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不断丰富应用系统,建成了校友平台、数字迎新、学校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建院微后勤、科研管理平台、系统等多个应用。继续扩建智慧教室,目前全校全部教室都完成了智慧化改造,提升教学环境,便于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利用社会资金,又启动了校园一卡通和门禁系统建设项目,支持手机虚拟卡,扩展校园卡在校园内的使用场景,在学生宿舍楼实现人脸识别门禁,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生活服务能力与水平。

通过系列有效措施,学校信息化服务和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优秀集体”等多项荣誉,多名教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012月,学校申报入选了中央电教馆“数字经济下的未来劳动力技能提升”项目院校,获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数据经济下的未来劳动力技能提升”项目20202021年度表现突出项目单位称号。

案例: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近年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基于智慧校园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学校在智慧校园重点任务基础上,同步开展了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措施有:健全信息化制度体系,实现信息化建设规范管理;推进智慧网络环境和智慧系统建设,增强信息化服务能力;构建智慧校园下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内部质量持续改进运行机制。通过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诊改工作运行得到有小保障,形成基于智慧校园数据中心的全过程、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通过省级现场复核。

14 内部质量管理平台

2.建设综合实训平台探索创新育人模式

建设BIM技术中心。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是近年来建筑行业推广最迅速的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传统离散的图纸信息进行汇总,通过三维方式直观呈现,通过“建模—协调—优化—实施—复验”等流程,将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控制和资源管理等集成在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模型中,促进建筑设计、施工与运维一体化,使各专业间的工作协同沟通更便捷,最终达到降本增效。BIM技术中心的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共设置9个计算机机房、1个师资培训室、13D打印室和1个考务工作室,统筹配置近800台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系统安装了RevitNavisworksAuto CAD、广联达(BIM算量、BIM计价、BIM5DMagiCAD、三维施工场地布置)、品茗建筑安全计算、同望公路造价管理、斯维尔BIM、鲁班土建等多元BIM技术应用系列软件,承担全校建筑类专业《BIM建模技术》《BIM算量》《建筑CAD与工程建模》《Navisworks工程管理应用》《BIM施工管理》《BIM信息模型应用》《施工管理信息化》等BIM技术应用理论课程教学,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工程BIM建模、建筑工程BIM结构设计、建筑工程钢筋算量、建筑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等BIM技术应用实践操作训练,满足学生工学交替和创新实践需要,支撑专业教师开展BIM技术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同时,BIM技术中心是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点考核场所,持续开展多批次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证书考核工作,服务学校承办省级和国家级的BIM技术应用师资培训班,也为服务社会开展各类无纸化考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平台支撑。

建设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结晶,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显示、三维定位跟踪、触觉及嗅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计算与并行计算技术以及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整个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大变革。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筑面积近1000多平方米,总投资近400万元,是学校层面共用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建筑类专业为主,服务于建筑建造过程全产业链(含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建筑设备、建筑装饰、建筑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安全等)的虚拟实训,同时涵盖交通工程、机电工程、汽车工程、电子信息、旅游管理等多专业群,融理论教学与虚拟实训、创客与创业空间等为一体,总体布局主要包括沉浸式交互体验区、内容研发与制作区、学习交流与休息区、自主学习与体验区等多部分组成,同时定制了3D校园漫步、安全实训等交互软件资源,LED屏支持任意分割画面,支持定制多画面模式,可实现50人的虚拟空间交互实训。

建设建筑安全教育培训体验中心。近年来,政府行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文件,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多次部署,并提出更加明确和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对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人们安全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安全意识的提高也越来越被重视,安全培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因此学校层面统筹建设了建筑安全教育培训体验中心。建筑安全教育培训体验中心的建筑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总投资近200万元,主要利用VRMRAR等技术,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实物体验技术,融合建成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建筑安全生产教育体验平台,面向区域开展建筑产业工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受训者通过建筑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查找事故发生主客观原因,寻求应对解决问题的措施,提高对安全隐患的警惕,使各工种作业人员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完善教育资源架构,映射线下学习空间

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线上资源与线下空间映射关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开发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遵循职业人的成长规律与需求,搭建专业建设、课程中心、素材中心、培训中心、企业中心和社会中心6个模块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架构,完善开放共享、动态更新机制,形成专业群教学资源生态系统。学校成立课程中心,引入企业服务课程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构建“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企业员工个人提升等提供数字资源强力保障。创新智慧空间支撑泛在化学习,已建成智慧课栈、探究型智慧教室、研讨型智慧教室3类智慧教学场景157间,满足线上学习、线下体验、智慧教学的功能需求;与线上资源对应,升级建筑技术馆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功能,深化学做合一、教学相长、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提升趣味性与参与度,实现了智慧化教、泛在化学的目标。

4.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师生应用能力

在学生培养中,全部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满足学生就业后工作需要,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开设网页设计、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大数据应用等计算机类公选课,使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拓展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举办相关知识讲座、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选用社团组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特长的学生,参与学校信息化管理运维工作,学校网站基本是由学生进行日常的维护。学校面向教师,由教务处和信息与网络中心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培内容主要侧重为新技术的介绍和专业软件的使用,通过资金支持和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网络课程、立体化教材、微课、课件的建设,并组织参加有关信息化应用能力比赛;同时学校不断对教室进行改造,扩建智慧教室,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教学。


四、政策保障

(一)政策落实

1.落实办学自主权,支撑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坚持“依法治理、多元参与、关键突破、发展转型”的发展思路,制权、赋权、放权相结合,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可规、有绩可考”的院校治理模式:基于类型教育转变,修订完善学校章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实施岗位设置与聘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行企参与办学的作用,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形成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基层管理,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扩大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形成多样的基层办学业态。

出台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政策和制度,一学年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管理、内部治理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人才流动配置管理办法》《江苏省高职试点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方案》等。

2.推进落实教师编制,充实思政教师队伍

学校坚决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党委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2021年公开招聘引进思政课教师11人、辅导员16人;校内人事代理专职辅导员转编4人;通过校内公开选聘思政课教师4人,专职辅导员2人。截止目前,学校思政课专任教师43人,专职辅导员76人。均已达到上级相关比例要求。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绩效津贴,500/月。

3.完善合作制度体系,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学校按照教育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江苏省《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校企合作政策导向,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设立校企合作处管理部门,明确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制定《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规划20212025》,发布《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公告》,出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考核管理办法》,设计运行《校企合作管理系统》。学校制定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工作站管理办法》《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修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实施“一师一企”联系制度》等系列管理办法,规范促进教师企业实践。各二级学院制定下现场教师计划、人事处审核,教师带着任务下现场,人事处和二级学院组织人员检查指导,任务结束进行汇报考核,学校采取一些列措施落实教师下现场、挂职等企业实践。近三年间,我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达300余人次。学校校企合作处扎口管理学校校企合作签约,规范推进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基地(教师工作站)建设。建立了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双主体、双轨制”育人体系,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企业学院”等合作形式,先后与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学院、企业订单班50个,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教师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实习就业基地、实训基地等100余个。合作企业根据校企合作协议约定,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为教师提供实践支持和便利。

合作企业根据协议约定人数,接收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到企业开展识岗实习、随岗实习、顶岗实习,为学生实习实践配备师傅和提供安全指导。学校遴选近20个专业,与合作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各专业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人陪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实践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过程。截止目前学校推荐企业专家,21名获评江苏省“产业教授”,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在学生赴企业实习之前,为学生统一购买意外伤害险。学校建议合作企业也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保险。根据合作协议约定,优先为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合作企业优先聘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学生。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育人成果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理念和育人关键环节,构建形成“一个大学科技园、两个行业职教集团、三个建筑产业联盟”的产教融合平台,打造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五进五化五融合”模式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进人才成长规律与行业企业生产建设规律对接。

学校坚持“平等互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合作模式机制,围绕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助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办学职能,深化与中建、中铁、中核、中冶、徐工等国企央企合作育人,与苏州金螳螂、龙信集团、中南集团、扬建集团、大汉集团等省内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开发育人资源,助力江苏广兴、天正装饰、金东唐科技等企业转型升级,21家合作企业获批江苏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二)质量保障

1.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支撑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差异化、评价方式智能化的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制度办法更加完善,指标标准更加明晰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辅相成,参评率和成效大大提高信息平台功能升级,评价反馈便捷高效第三方监测评价持续开展,双高建设成效满意度稳居高位。

持续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修订出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细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校内实训评价标准》,分类设计督导、干部、同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评价表等。做到分层和分类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汇编成册,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

完善学生评教指标及方法,修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评教工作办法》。增设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每周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学习收获的自我评价,统计显示99%的学生认为老师认真严谨,教书育人,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效果,师生互动较好,98.7%的学生认为自身在知识和相关能力上均有较多收获;完善阶段性评价,不同课程分类评价,参评率在93%以上,评语数量多达78400余条,较去年增幅60%定期发布评教结果及统计分析通报,助推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

升级教学评价反馈系统,实现推送、上传、统计、处理和跟踪为一体,即时记录期初、期中、期末的阶段性评价,实现干部、督导、同行听课或巡查建议的便捷化采集与快速有效的反馈(涵盖资料准备、教学方式、课堂管理互动等),指导教师不断改进课程教学。

做好第三方质量评价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客观呈现我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亮点和不足,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根据学校双高建设计划,建立多元质量评价平台,开展五个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调查,回收“双高”专业群建设满意度调查答卷843份,“双高”院校项目建设满意度测评教师答卷367份、家长答卷838份。在校生满意度达96.96%,毕业生满意度达99%,教职工满意度达98.8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家长满意度达97.3%

2.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坚持以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运行状况实行科学有效的监控,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修订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干部听课制度》,明确干部听课责任,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教学的意识;20202021学年,组织校督导团及二级督导听课,听课总数达1042次,做到了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加强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重点时段教学秩序及环境督查,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通过对每个学期的教学资料进行抽查的方式,促进教学业务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持续做好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完成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921周以及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13周、第19周的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确保线上教学平稳运行。通过专题检查、学生评教、督导评价、数据监控等各项活动,发布质量信息通报15篇,组织开展2019级社招生教学现状调查,形成调研报告一篇,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依据。此外,学校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完成新一届信息主任、信息员、助理信息员队伍的换届,评选和表彰了上一学年度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学生信息员,统计显示,20202021学年全校信息员反馈信息1331条,对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推进内部质量诊断,扎实推进自我诊改

学校持续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一年来完成了54个专业872门课程508名教师以及一万多名学生的自我诊改,经过两年的诊改实施和系统运行,今年7月份,江苏省高职诊改专委会专家组对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行现场复核,专家组形成的复核结论为“有效”,学校顺利通过江苏省省级复核。

学校分别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形成上下链接、切合实际、可量化、可检测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保证目标和标准的有效达成;持续优化诊改平台,实时、动态采集学校运行状态数据,监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状态,不断调整规划目标的运行机制有效运转。随着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不同层面的质量主体能够主动思考如何实现质量提升,师生员工的质量自我保证意识明显加强。经过几年的建设,专业、课程的目标达成率显著提高,师生个人发展规划更加科学、有效,教风、学风明显提升。专业特色、专业内涵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机融合,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质量文化。

(三)经费落实

1.落实上级政策要求,配齐配足政策经费

按照全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固本强基行动要求,落实网络思政工作经费,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设立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贯彻《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按照生均每年不低于10元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标准提取马院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设立网络安全管理专项资金60万元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2.加大质量提升投入,内涵建设经费稳定

20202021年上半年投入3200万元用于现代教育质量提升建设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教学内涵建设。投入61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投入600万元用于专业课程建设,投入700万元用于其他内涵建设。

落实政策表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20年为20514.97元,2021年出现小幅下降,为19194.6元,降幅为6.44%,其中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2020年为4634.74元,2021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降2980.85元,降幅达35.68%;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2020年为1082人,2021年增长至1282人,增幅18.48%;在岗专任教师总数2020年为696人,2021年增加至789人,增幅为13.36%;生均企业实习经费补贴2020年为163.4元,2021年增长至246.56元,增幅为51.23%;生均企业实习责任保险补贴2021年与2020年保持一致,均为30元;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由202049038课时增长至202166422课时,增幅为35.45%;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2020年为5627035.09元,2021年为6267321.77元,增幅为11.38%,其中财政专项补贴2020年为260000元,2021年降至70000元,降幅超过70%

7落实政策表

指标

单位

2020

2021

增幅(%







1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20514.97

19194.6

6.44%

其中: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

4634.74

2980.85

35.68%

2

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

1082

1282

18.48%

在岗教职员工总数

788

901

14.34%

其中:专任教师总数

696

789

13.36%

3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万元

580

700

20.69%

4

生均企业实习经费补贴

163.04

246.56

51.23%

其中:生均财政专项补贴

0

0

~~

5

生均企业实习责任保险补贴

30

30

~~

其中:生均财政专项补贴

0

0

~~

6

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

课时

49038

66422

35.45%

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5627035.09

6267321.77

11.38%

其中:财政专项补贴

260000

70000

73.07%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采集平台


五、国际合作

(一)留学江苏

1.留学生规模适中,培养质量逐年提升

学校国际交流学院组建于201710月,经过4年多的发展,累计招收了来自老挝、柬埔寨、韩国、加纳、科摩罗、津巴布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19个国家的705名留学生。

近几年,学校加快办学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与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缅甸、科摩罗、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中国台湾、澳门和香港等40多所国(境)外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10余家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的理事单位。学校与国外多所学院合作开展“3+0”“2+1”“3+2”学生联合培养项目。赴国(境)外留学或交换交流经历的学生237人,选派535人次骨干教师赴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访学研修培训。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5所分校,开设2个技能与语言培训中心,定期选派教师赴国外分校和语言培训中心开展技术与语言培训服务。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双百旗舰计划”、江苏省外国留学生“优才计划”项目学校、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学校。

学校构建了国际化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学校以国际化办学项目为牵引,以专业国际化为载体,以师资国际化为关键,以人才培养国际化为落脚点,实施专业、师资、人才培养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国际化办学“四项工程”。主动服务合作企业“走出去”,先后与柬埔寨华新水泥、马德望海螺水泥,老挝海螺水泥、中鼎国际房地产公司等多家跨国公司合作,接收留学生实习及就业,学校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

20202021年,学校录取培养留学生217名,在“中文+职业技能”留学生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柬埔寨籍留学生马秀妹(BE SEAVMEY)荣获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021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在线参加“物流管理1+X证书”的跨国联考比例达到100%,因疫情无法返校的留学生按时考取了1+X证书入职海外中国企业工作,柬埔寨留学生谢丹通过留学建院完成物流管理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国加入柬埔寨中通快递工作,薪酬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有效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中老铁路供用电老挝订单班的学生,将于202112月加入中老铁路建设工作,成为中老铁路开通后的首批员工。


案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物流管理1+X首次跨国联考

20212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物流管理1+X跨国联考,考试对象为柬埔寨、老挝13名因疫情无法返校的留学生,本次考核是1+X首次跨国联考,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个地区,考生分散各地,考试环境条件不一,考试组织难度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考前试测、考中实时全程监控、全程录像等手段确保本次统考顺利完成。

在参加考试的留学生中,来自柬埔寨马德望省的20岁留学生谢丹(CHEA SOVANNTHYDA)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年级的一名留学生,于20204月应聘加入中通快递,负责公司在中通快递柬埔寨公司的翻译和网点开发工作,比起其他柬埔寨员工,谢丹的中文水平以及运用物流业务知识的水平更高,更了解中国文化和中资企业的管理模式。

15 物流管理1+X跨国联考考试现场

2.管理队伍结构合理,教育服务能力提升

学校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主要成员均为英语或对外汉语专业,熟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文化差异,有大量跨文化交流经验,熟悉留学生特点。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管理规定》《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双语版)》。20214月,国际交流学院王静荣获“江苏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李梦阳荣获“江苏省优秀留学生辅导员”,孙瑜、张雨婷荣获“江苏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外国留学生管理先进个人”。

学校设有专项留学生教育经费。疫情期间,留学生的所有课程均为线上教学,教师们克服时差和网络障碍,打造了汉语综合、汉语听说、汉语读写等一批精品基础中文课程,搭配中国概况、书法、绘画、太极拳、传统艺术鉴赏等中国文化课程,构建了一套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沉浸式”汉语学习课程体系,为世界各国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服务。20202021年,国际学院借助校内外平台,组织开展了线上汉语知识竞赛、线上教学优秀作业展、汉语角、经典诵读大赛、书画大赛等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截至20219月,我校毕业留学生毕业生HSK4级证书证书通过率100%。同时,国际学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开通了心理健康专线,为留学生提供精神支持。疫情期间,老挝留学生蔡阳成为“凿壁偷光”的现代版匡衡,被中国高职高专网、荔枝网、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

国际影响表。2020年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一年以上)为204人,2021年下降至72人,降幅达64.71%;非全日制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2020年为8314人日,2021年增长至43127人日,增幅为418.73%;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2020年为5880人日,2021年增长至14766人日,增幅达151.12%;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2020年为3560人日,2021年降至76人日,降幅达97.87%;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2021年与2020人保持一致,均为27人。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2020年为8个,2021年增长至10个,增幅25%;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数2020年为8个,2021年增长至10个,增幅25%;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2020年为58项,2021年增加至67项,增幅为15.52%;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2021年与2020年保持一致均为4个。国际影响表指标14数据变化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为受疫情影响,大部分留学生未能返校,采用线上授课的形式开展教学与培训工作,毕业班学生均由学校联系留学生当地中资企业开展实习,教师无法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

8国际影响表

指标

单位

2020

2021

增幅(%







1

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一年以上)

204

72

64.71%

2

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

人日

8314

43127

418.73%

3

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

人日

5880

14766

151.12%

4

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

人日

3560

76

97.87%

5

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

27

27

~~

6

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

8

10

2%

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数

8

10

2%

7

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

58

67

15.52%

8

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

4

4

~~

(二)境外办学

1.推进境外分校建设,发挥培训服务效能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沿线的中国企业和当地学校师资培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老挝和柬埔寨建立了分校,成为我校留学生生源基地;依托老挝教育体育部,成立了中老职教协作秘书处;在马德望省政府支持下,成立了“中柬文化与语言研究中心”,开办2个国外技能与语言培训中心,已经外派6批次教师赴国外院校和企业开展语言与技能培训,培训总人数超过2万人次;受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部的委托,为印尼优秀教师和校长开展2批次共289人的校长领导力及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培训。

牵头发起成立中东欧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学校是中方理事长单位;牵头发起成立中英现代学徒制教育合作发展联盟,学校是副会长单位;成立中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国际司、中教国际交流协会“技能非洲”项目框架下,成立“技能非洲”建筑工程技术1+X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心,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中心,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中心。2021年新增“中非职教合作项目”,冈比亚和喀麦隆2个国家。

2.实习服务增量明显,境外任职人员稳定

2021年,因受疫情影响,学校只有一批双高建设专业的师生39人赴澳门实习交流2周;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学校为滞留在国外无法返校的154名留学生联系了当地的中国企业,教师采用线上监督和指导方式开展顶岗实习,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长达到6个月,累计时间达到14766人日。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共有27名专任教师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有效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合作平台

1.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积极与境外政府、院校合作建设国际科研平台,现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4个。分别为,20191月我校智能制造学院,信电工程学院分别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签署联合共建实验室协议(有效期3年);20189月,我校与老挝教育体育部、老挝老德技术学院共同建设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协作秘书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84月,我校与柬埔寨马德望省政府合作建设中柬文化语言交流中心,合作开展跨文化交流方面研究与实践。

2021年度,学校共计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6场,涉及4个国家6所院校和机构。202110月依托中老职教协作秘书处,举办在线“中老职教洽谈”;20219月依托中柬语言文化交流中心,举办柬埔寨马德望留学生教育洽谈会;与德国萨克森双元制大学开展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与印尼国家电信公司举行项目洽谈会;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网上学术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办学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学校影响力。

2.参与技能大赛

学校积极培育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境)外技能大67项,获奖情况如下:贾晨曦,张行老师指导3名学生欧威,荣山志,王政获2020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空中机器人项目小型四旋翼赛”项目三等奖。2020年两岸三地“金意奖”大赛中44名学生获奖;林世勇老师(台湾)指导林羿诚《魂恋》、巩娜娜老师指导石攀攀《系》获一等奖;林世勇老师(台湾)指导张珮慈《母女的时尚》、曹冰一老师指导姚朔小组《不谋而合的心动》、杜冰老师指导马源《陪··伴》、王发指导郭登权《无关》获二等奖;劉懐帷老师(台湾)指导劉宇倫《輕愛的你》、张杰老师指导宋立君小组《日记》、曹冰一老师指导王洋洋小组《请好好说》、李兆明老师指导伏幽潭小组《情》、巩娜娜老师指导司真辕《我想要的不只是…》、杜冰老师指导汪灵灵《“友”你真好》获三等奖;洪瑞阳老师(台湾)指导陈润绢小组《秤》、黄俊雄老师(台湾)指导蔡雅伦小组《为爱改变》、张杰老师指导高康宁小组《帽子》、朱雪老师指导王欣然小组《何以为家》、刘畅老师指导施星宇小组《念》、吴崇荣老师(台湾)指导夏敏芳《情》、李芬老师指导于珠珠《生活情》常澳《关爱》薛惠文《致敬逆行者》魏珑琪《情》、李兆明老师指导李紫乾《兄弟情深》、巩娜娜老师指导史懿文《友情的约定》、巩娜娜老师指导肖思梦《心动》、杜冰老师指导孔祥玉《回家行李箱》获优秀奖;第六届“飞越海峡 两岸青少年携手公益行”作品获奖18人,其中一等奖6人(高凌云,彭浩岚,王子杉,金慧娴,伏幽潭,陈谨);二等奖9人(方肖,袁浩然,张扬程,何茹,邓凯微,王子辛,武文斌,何茹,卢路);三等奖3人(付雨欣,陈海丽,李贝贝)。

(四)合作资源

1.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完成专业国际认证

学校积极参加专业认证,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技术教育认证,从而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同时也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专业认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018年开始,学校启动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以完善课程标准为抓手,围绕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定期进行课程评价,不断提升教学质量。2020年下半年,认证机构组织7位专家,从教育目标、学生、教学成效及评价、教师、持续改善成效等9个方面,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建设及学习成效等进行认证评价。学校的办学实力、资源建设、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学校将按照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对标利益相关方的要求,继续做好专业建设工作,提高我校学生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2.加强国际标准开发,推进标准境外输出

学校目前已经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为10个,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数为10个,较上一年度增加2个。现有输出专业和课程标准分别为:开发物流管理专业标准被柬埔寨万达会计学院,柬埔寨管理经济大学采用;开发会计基础专业标准被柬埔寨万达会计学院采用;开发对外汉语培训教学标准被老挝万象省技术学院,老德技术学院,巴巴萨技术学院,柬埔寨管理经济大学,柬埔寨万达学院采用;开发职业院校校长领导力培训标准被印尼日惹省教育厅采用;开发艺术设计专业标准被台湾岭东科技大学,台湾环球科技大学采用;开发BIM技术应用标准被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台湾环球科技大学,台湾岭东科技大学采用;开发供用电技术专业标准被老挝万象省学院,老德技术学院,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采用;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标准被老挝老德技术学院采用;开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标准被非洲喀麦隆国立建筑学校;开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标准被非洲冈比亚工程学院采用。20202021学年向非洲国家冈比亚,喀麦隆,输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六、服务贡献

(一)服务质量

2020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3090人,2021年增长至14270人,增幅为9.01%;毕业生人数由20203856人增长至20214256人,增幅10.37%,其中就业人数2020年为3248人,2021年为3847人,增幅为18.44%;毕业生取向,A类:留在当地就业人数2020年为1191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6.67%2021年为1909人,较上一年度增幅为60.29%,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9.62%B类: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2020年为66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03%2021年为152人,较上一年度增幅为130.30%,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95%C类:到规模一下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2020年为949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9.22%2021年到规模一下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为1665人,较上一年度增幅为75.45%,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3.28%D类:到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2020年为79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4.32%2021年为1281人,较上一年度增幅为62.15%,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3.30%;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2020年为554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7.06%2021年为510人,较上一年度降幅为7.94%,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3.26%。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来看,学校人才培养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及服务业规模以下企业用人需求方面稳步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2020年为2153.7万元,2021年为2353.2万元,较上一年度增幅为9.26%;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2020年为5637.6万元,2021年为6214.7万元,较上一年度增幅为10.24%;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020年为410.6万元,2021年为424.2万元,增幅为3.31%;技术交易到款额2020年为8.35万元,2021年为15.75万元,增幅为88.62%;专利申请数量2020年为894项,2021年为415项,降幅达53.58%;专利申请授权数量2020年为592项,2021年为287项,降幅达51.52%;发明专利申请数量2020年为189项,2021年为75项,降幅60.32%;专利申请授权数量2020年为36项,占申报总数的19.05%2021年为23项,较上一年度下降36.11,占申报总数的30.67%

学校非学历培训项目数2020年开展了33项,2021年开展40项,增幅为21.21%;非学历培训时间2020年为127803学时,2021年为178582学时,增幅达39.73%;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2020年为622.44万元,2021年为723.18万元,增幅16.18%;公益性培训服务2020年为10280学时,2021年为17012学时,增幅65.49%



9服务贡献表

指标

2020

2021

增幅(%






1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13090

14270

9.01%

毕业生人数

3856

4256

10.37%

其中:就业人数

3248

3847

18.44%

毕业生就业去向:


A:留在当地就业人数

1191

1909

60.29%

B: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

66

152

130.30%

C:到规模以下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

949

1665

75.45%

D:到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

790

1281

62.15%

其中:500强企业就业人数

554

510

7.94%

2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万元

2153.7

2353.2

9.26%

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万元

5637.6

6214.7

10.24%

3

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万元

410.6

424.2

3.31%

4

技术交易到款额万元

8.35

15.75

88.62%

5

专利申请/授权数量/

894/592

415/287

~~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

189/36

75/23

~~

6

专利成果转化数量

13

13

~~

7

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万元

8.35

15.75

88.62%

8

非学历培训项目数

33

40

21.21%

9

非学历培训时间学时

127803

178582

39.73%

10

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万元

622.44

723.18

16.18%

11

公益性培训服务学时

10280

17012

65.49%

数据来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采集平台

(二)服务国家战略

1.对口帮扶就业工作,“荆心共建”就业平台

20205月,教育部确定我校为第二批“一帮一”行动帮扶湖北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切实做好帮扶工作,两校共同成立了“一帮一”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双方在充分交流沟通基础上,围绕“六共”帮扶主要内容,制定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帮扶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双方于529日下午举办了“荆心共建”“一帮一”行动视频会,两校主要领导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视频会议,共同签署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一帮一”行动合作协议书》,启动了“荆心共建”就业信息平台,帮扶工作全面启动并实施。

共享就业岗位信息。我校就业中心将荆州理工职业学院2320名毕业生信息全部导入91.job智慧就业系统,共享我校就业网和“荆心共建”就业信息平台企业招聘信息。疫情期间,我校发布了141家企业招聘信息公告、组织了13家企业线上空中宣讲招聘、转发推送10余场校外各类招聘活动信息、在“荆心共建”就业信息平台发布207家企业招聘信息,举办了两场网络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近12000个,实现就业岗位信息两校共享。2020525~~630日联合举办了2020届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会,参会企业105家,提供就业岗位3256个,关注人次9538个。帮扶以来,荆州理工职院毕业生新增签约就业率17.45%,目前签约就业率达到77.45%

共同开拓就业渠道。针对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尚未就业的学生,我校统筹分析毕业生专业、生源地、就业地区意向等信息,积极联系42家江苏驻地企业参加了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和调动我校校友资源,分别与上海、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广州、深圳、南京等十多家校友分会进行联系,将荆州理工学院就业困难的106名学生信息发送给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利用我校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合作关系,我校把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就业困难学生推荐给辖区相关企业,目前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在江苏企业就业毕业生共计50多人。

共同加强就业指导。两校就业部门领导和老师多次进行电话和网上交流,通过“荆心共建”就业信息平台发布就业指导信息,共享了两校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开展4场次就创业专题培训,参与学生数171人次,共享就业指导课程2门,指导教师专题培训1次,创业课程资源共享数1门,各类创业指导服务受益学生数1690人次。

共用优质教学资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所有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全部面向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开放。包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2个、校级资源库5个,库内精品课程达70余门,并有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案例、课件、文本等资源等,共享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2门、省厅推荐参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等优质课程资源,课程类别涵盖公共基础类、思政教育类、专业技术平台类、专业专项能力类、个性化学习类等课程。


案例:启动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荆心共建”就业创业平台

20215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以“云会议”形式启动两校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为毕业生“荆心共建”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开发“荆心共建”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优质资源力量,与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在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指导、就业资源、创业实践、就业管理等六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促进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毕业生充分就业。全程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工作”,帮助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毕业生顺利毕业。此次帮扶行动让两校共同携手、共克时艰,缓解疫情带来的就业严峻形势,实现两校共担疫情压力,共保就业稳定的双赢。

16 “荆心共建 携手就业”“一帮一”行动对接现场

2.对口支援新疆院校,辐射专业建设经验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安排部分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新疆伊犁州直职业院校的通知》(苏教办职函〔20214号)精神,我校对口支援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安排,建筑建造学院具体负责对口支援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建设期3年。

建造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以院长任组长的具体工作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具体工作方案和人员安排,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主任郭玉作为首批赴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口支援新疆是省教育厅一项重要工作安排,是国家实施内地助推新疆教育发展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我校建工专业作为省品牌专业经验辐射的重要举措。援疆期间,郭玉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援疆政策,严格遵守当地和学校各项管理规定,积极开展援建工作,在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工专业群建设方案制定、现代学徒制建设方案研定、新型活页式教材编写、科研项目申报和科技论文写作、线上课程资源开发和制作、1+X证书课证融通、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方面为援建学校提供了很大帮助,得到援建学校的充分肯定,并被聘为该校兼职教授。下一步,建筑建造学院将继续发挥师资力量与专业优势,全力以赴完成全部援疆工作任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建筑建造学院马庆华教授将前往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接力完成对口支援相关工作。

(三)服务科技创新

1.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面向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需求,学校积极深化产学研融合、夯实“内功”增强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外功”扩展合作和服务范围。一是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和项目培育机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项目申请报告质量,共获得市厅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基金面上项目1项,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教育厅自科重大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科面上项目5项,高校哲社一般项目10项,高校哲社思政专项10项,住建厅科技项目5项,省社科联分类精品工程项目6项,市社科联各类项目86项。我校科研成果获淮海科学技术奖共7项,人才奖1项;获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徐州市发明协会奖共7项。二是积极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通过产业发展前沿学术讲座和校企对接活动,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促进我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技术需要实现无缝链接,共签订科研横向合同51项,横向经费到账326.59万元。

案例:教师技术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助力地方企业转型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高层次人才以依托,组建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技术研究攻关。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朱元彩老师团队依托校内科技项目、横向研发(已实现3家企业共计到账科研经费100余万元)、省市项目支撑(到账20余万元),已取得多项国内先进成果并开始成果转化。2021年更获得市级科研平台100万元支持及校企联合申报市项目30万元支持。未来25年内,团队将依靠新平台服务本地数十家企业,实现数百万元成果转化。

2.拓展成果转化渠道,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学校采取多方式多渠道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以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为主,结合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淮海技术交易中心和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辅助渠道,详细推广介绍技术成果,即时探寻生产需求,积极联系洽谈转移事宜,累计达成19项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详见下表)。其中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独立促成10项,技术交易额达6.8万元,联合淮海技术交易中心促成5项,技术交易额达4.6万元,联合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促成4项,技术交易额达3.05万元。

10 20202021学年学校技术转移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利技术名称

类型

转让价款

受让单位






1

一种用环口套管加固钢管桁架相贯节点的方法

发明专利

4500

武汉迅知云科技有限公司

2

一种抗震救生床

发明专利

5500

南京专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3

用建筑垃圾进行黄河截流的方法

发明专利

5500

南京专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4

一种基于ZigBee通信技术的建筑节电控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发明专利

20000

江苏精英冷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5

一种适用于全自动生产线的零部件夹具

发明专利

20000

上海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6

零件装夹用液压虎钳

实用新型

2600

上海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7

一种机床工作台碎屑排出装置

实用新型

2600

上海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8

槽型截面零件折弯成形冲压模具

实用新型

2600

上海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9

一种销轴连接装置

实用新型

2600

上海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10

计算机外围扩展卡的固定装置

实用新型

5000

一拓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

一种计算机CPU散热消音装置

实用新型

5000

一拓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

一种机械制造用夹持装置

实用新型

2600

上海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13

内套筒型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制作方法

发明专利

15000

山东百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14

一种植被硬化地面及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

20000

江苏邦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5

保湿植被硬化地面及用法

发明专利

20000

江苏邦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6

一种增强的建筑垃圾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

实用新型

2000

江苏邦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7

一种植被混凝土护坡

实用新型

2000

江苏邦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8

一种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结构

实用新型

2000

江苏邦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9

区域建筑能耗监测办法

发明专利

5000

合肥阿拉贝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学校科技处统计

(四)服务产业升级

1.推进校企共建模式,优化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实施积极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优势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方位提升我校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大力推进重点科技平台建设,在人才引育、项目申报、经费支持等方面实施积极的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第二期建设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建设理念,建立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校企共建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优势资源,重点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平台,成功申报“智慧交通”、“新型建筑工业化”等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项,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案例:协同创新中心助力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作用凸显

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二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项目。中心由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单位协同建设,围绕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在2020年全省协同创新中心第二期建设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

中心以围绕江苏省“两聚一高”发展战略,强化制度引领,在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创建了省内领先、行业一流的协同创新基地,为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心大力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依托协同单位博士后招收资格成立了博士后培养基地,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士硕士博士”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技术与管理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2.完善科技园区功能,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职业院校重要的社会职责,学校建立大学科技园,引入40家中小微企业进驻学校,开展高层次人才与园区企业对接,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信电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建筑管理学院、建筑建造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建筑智能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分专业成立技术创新团队和社会培训团队,着力提升教师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学校与苏州工业园区,徐州海云实业有限公司,徐州科创园,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助力孵化器内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培养服务中高端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和双师队伍等优势,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加强过程考核评价与监督管理,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主动联系行业和领军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建共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接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工艺开发、产品研发等,推动新型工业化、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服务支柱产业与重点行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产业工人培训。面向全国建设行业,借助江苏建筑大省和建筑强省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交流与合作,实施产业工人培训服务,重点提升建筑产业工人在混凝土装配式建筑(PC)、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BIM)、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建筑装饰装修一体化、智能家居等方向的技术技能;面向徐州装备制造业振兴和现代服务业远景规划,深化与徐工集团和京东集团等企业合作,以工程机械装备与电子商务为重点,以建筑产业化机械、现代城市交通运营管理、现代商贸服务等为方向,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企业“走出去”海外员工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培训。

(五)服务文化传承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做有灵魂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定位,“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定位,“立足徐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定位,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创新了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载体”“新特色”,有效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提升。

1.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学校挖掘各类课程文化育人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建成《中国古建筑》《礼射》《太极剑》等近40门“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构建传统文化育人制度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设计上有机融入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独立建制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专门机构,制定完善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案与制度体系。学校成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建有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单位等近10个基地平台,承办两届以“礼射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人才培养载体

学校突出学生主体,打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新载体”。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打造了传统文化体验周、诗词大会、中秋雅集、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一批体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文化品牌,形成校园文化能量场和闪亮名片。学校组建一批礼射队、陶笛社、邶风汉服社等13个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每个年级参与学生人数达2000余人,活动覆盖全体在校生近11000人次。每年为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徐州市祭孔大典等提供近200人次志愿服务。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礼射队、龙狮队等传统文化社团先后60余次赴部队、社区、大中小学开展巡演,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立足学生专业学习,凝聚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立足学生专业,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新特色”。针对理工科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较为薄弱性问题,学校依托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礼射研习基地平台,挖掘礼射文化育人价值,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讲堂讲坛”相结合的礼射文化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结合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建筑类专业内涵,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大力弘扬学生“鲁班职业精神”,连续举办8届“鲁班技能”文化节,校内塑立鲁班像、鲁班锁,展示“鲁班文化”,促进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结合学校艺术类专业特色,承办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徐州分赛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与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结对,提升学生双创思维能力。

案例:我校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

202010月,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以“传承、创新、筑梦”为主题的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会议旨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职业院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激发传统技艺活力,总结构建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引领传统文化教育在广大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本次研讨会,我校提交了“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路径创新”论文和“礼射文化传承与弘扬”案例,经过专家评议,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我校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

17 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授牌现场

(六)服务民生福祉

1.推进服务军民融合,开展军人技能培训

服务于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面向土木建设类和工程机械类的现役军人与退役军人,开放职业教育培训优质资源,以提升现役军人的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为空军场站开展电工和测量员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共计564人次;以提高退役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为其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的个性化职业教育培训,共计349人次。

2.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技能提升认定

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申报各级职业技能培训与认定定点机构,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拓展职业技能认定范围,通过短期培训、专题讲座、技术咨询等形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经验传承为辅,实行短期基础理论知识培训与长期职业技能操作实训相结合、一次培训与多次培训相配套,广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与产业工人职业能力提升认定工作,全年完成全年开展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考试3596人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1778人次。

3.完善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依托中国建筑学会、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徐州市科协的科普教育基地,持续开展建筑科普教育和各类主题活动,使其成为徐州市及周边地区普及建筑科学、传播建筑文化的重要平台;重视科普教育解说员队伍建设,继续组织校园文化讲解员大赛和培训班,充实解说员队伍力量,形成良性梯队效应;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和作用,全年多批次接待中小学生、兄弟院校、到访外宾、全省职教活动周等各类来宾参观人数达到3600多人次,打造学校特色窗口。


七、挑战与展望

(一)面临挑战

1.国家战略对学校发展提出新的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未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对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所深耕建筑领域、服务建筑产业的院校,既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对学校提出了发展的新要求。

2.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

当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逐渐加快,对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精准把握区域产业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投身各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精准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

3.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提出新的要求

师资队伍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引进,发挥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力量和作用,提升我校实力,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未来展望

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纲要》《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落实德技并修育人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是当前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下一阶段,学校将在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培育、道德品质养成方面持续发力,结合已有的学生技能养成成果和经验,完善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努力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坚持深化三教改革

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改革发展核心、坚持深化“三教改革”, 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在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引进方面完善体制机制,破除障碍,持续拓展多元师资队伍,打通企业与学校间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双向流通,提升师资队伍技术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双师队伍。持续在新型教材编制、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区域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基础,近三年学校在办学基础能力方面综合投入有明显提升。在各类型智慧教室、实训场地、实验实训设备、教学设备以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教育教学场地设施明显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手段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下一阶段,学校仍会持续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提升教育教学物质基础,促进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融入,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