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奋勇前行
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学校第七届五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20年1月10日)
沈士德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2019年的主要工作
一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主线,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六大发展战略”,全校干部师生提振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凝聚起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一、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政治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党委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聚焦领导班子政治能力提升,扎实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修订《中共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开展检视整改工作,用主题教育的成果指导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组织建设稳妥推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书记比例达到100%。按照《新时代江苏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打造标杆党支部,建筑建造教工党支部入选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完善学校干部梯队建设,选拔中层正职干部4人,正科级干部6人,副科级干部18人。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举办2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层干部培训班,组织二级党总支书记参加网络培训。
(三)思想建设扎实有效。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思政五项工程”,积极构建“十全育人”工作体系,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进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两轮70个“课程思政”项目,建立健全专业、基础、实训课程全覆盖的案例库,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重视意识形态引领,强化课堂阵地、社团阵地、网络阵地、宣传阵地的管理,将意识形态责任制进一步扎紧,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构筑“三微”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案例获评“2019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全国50强,学校官微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官微50强”。
(四)纪律建设深入推进。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从严治党工作,校党委出台主体责任清单,校纪委编制监督责任清单。强化政治巡察,覆盖全部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有序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完成部门清权确权和权力运行内外部流程图绘制工作,共编制318项职权清单,绘制217个权力运行流程图。出台《关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向校纪委述责述廉工作。积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干部教育管理。
二、学校内涵发展持续增强
(一)高质量发展连续取得重要成就。继成功进入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行列后,学校又入选江苏省8家卓越高职院校,省财政连续4年每年资助2000万元,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优质院校,近期学校成功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中央财政连续5年每年资助1000万元,是全省唯一进入A类专业群的学校。学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获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2019年再次登上“国际影响力50强”“亚太职业院校50强”的榜单。学校正以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班子运行状态,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专业协调发展生态格局形成。学校主动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徐州市淮海中心城市建设和淮海经济区发展需求,集聚做强做特建筑大类专业,积极培育形成交通工程、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类等新增长点,努力形成专业内涵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的生态格局。2019年,学校新增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筑工程、道路桥梁、机电一体化3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顺利通过省级品牌专业验收,分获优秀与良好评价。新增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部省级重点教材,成功申报江苏省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获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3+3”“3+2”试点项目14项,与南京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实施“双百计划”,加强博士、教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少于1000元万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有教授70人,博士(含在读)114人。今年新增正高职称7人,博士22人,获批产业教授4名、“江苏工匠工作室”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徐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6名教师获煤炭系统先进个人,6名教师成功入选“333”、青蓝工程等各类人才培养工程,1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新增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第三批“苏北发展特聘专家”1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明显,1名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名教师获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手称号,29人入选省微课教学大赛、教学能力大赛评审专家库,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奖数位居全省第一。
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招生就业工作稳中有进。学校坚持阳光招生、规范招生,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毕业生输出质量稳中有升。2019年,学校在28省(市、区)录取新生4884人,报到4683人,江苏有223人超过本科线,招生计划完成情况与生源质量稳步提高。积极参与百万扩招计划,面对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招录328人。2019级学生报到突破5200人,比2018年增长近600人,创历史新高。2019届毕业生3995人,年底就业率为98.07%,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年访问达到210万人次,组织700多家用人单位校园招聘,提供岗位2.2万多个,为2019届250名毕业生申请求职创业补贴37.5万元。据麦克思公司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98%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组织招聘活动的满意度为92%,2018届毕业生教学满意度达97%。近七成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创业,服务江苏经济发展。学校荣获江苏省2018年就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双创技能赛事捷报频传。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持续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力度,举办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应用大赛,承办江苏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识图、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大赛等。获得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应用等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全国机器人大赛获一等奖1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铜奖1项、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行业协会职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以上14项,高数、建模、英语等赛事中获奖40余项。2019年我校成功申报江苏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三)文化育人彰显特色风采。学校培育“军校文化、煤炭文化、建筑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体系,规划育人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文化育人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传承传统文化,凝铸推广中国礼射文化,有序推进中国礼射文化展览馆建设,举办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获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优秀成果。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承办大型红色史诗话剧进校园活动,开展系列红色故事宣讲活动,1名教师荣获全国红色故事“志愿组金牌讲解员”称号。讲好先进文化,开展劳模进校园,师德模范进校园,形成推崇“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风尚。打造社团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校垒球队、龙狮队、健美操队、射艺队等学生社团在国家省级大赛中斩金夺银。
四、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加强
(一)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积极深化学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实践创新专项课题研究,组织申报校级应用技术研究所,激发教师科研内生动力,各类项目、平台申报数量大幅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实现项目申报渠道的重大突破。目前立项在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获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5项(重点立项1项、面上项目4项)、省哲社项目18项,省社科联项目6项。新增专利授权274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目前全校拥有发明专利183件。稳步推进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优化整合学校49个省市校科研平台资源优势,获批省发改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统筹建设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努力提升专业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学报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奖和优秀主编奖,是全国高职院校唯一入选的团队和个人。
(二)校企校地合作再上新高。学校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支撑,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徐工集团、上海振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名优特企业合作交流,开拓与广东航道局、碧桂园等大型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技能大师、技术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深化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产品研发、双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目前有19名产业教授、技能大师、江苏工匠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深化校地合作,推进邳州学院招生建设,与泉山区共建大学科技园顺利开园,首批入驻企业33家,2家企业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院工匠”众创空间通过省科技厅复检认定。加快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淮海服务外包职教集团建设,发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协同企业完成绿色建筑、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4项,制定省级技术工法10余项。
(三)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学校加大投入,丰富教学科研实训资源,逐步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机制,建成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1个省级建筑全产业链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形成融产学研训创功能一体的实训资源集成平台,服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社区新形态。实验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增加5000余平方米,实验实训室优化整合增加9个,达到109个,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26亿元。稳步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物流管理等8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我校学生争取到中国编号为“00001”的“1+X”证书落户我院。依托江苏省建筑产业化培训基地等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公益服务等累计4万余人次,培训收入386万元。继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承接6期国培省培项目。2019年累计培训教师285人,到账经费215.8万元。依托建筑技术馆、科技智慧城市馆等校内实训基地,发挥国家级建筑科普基地作用,接待校外参观、开展建筑科普教育3700余人次。
(四)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与3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19年,共招收7个国家61名留学生。规范出国(境)流程,修订管理办法,分批次出访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130份,深化与老挝、柬埔寨等院校合作。接待28个国家地区来访团组,为印尼教育部培训基础教育和职教领军人才278名。加强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开展高阶汉语能力提升培训,利用校友、中资企业资源,开设海外实习基地、设立海外教师工作站,携手中鼎国际、华新水泥、海螺集团等企业开展留学生订单式培养,共接收留学生312人,实现物流管理“1+X”标准的输出,学校为留学生颁发首张中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为龙信集团、徐工集团、华新水泥集团等开展海外员工培训,派遣教师赴国(境)外长期开展技术交流与语言培训员工、学生达3388人日。获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3人,获留学生管理省级奖励2人次,省级竞赛三等奖2项。学校当选为“百千万计划”院校、中德职教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乌干达“拥抱太阳”副理事长单位,再次登上“国际影响力50强”“亚太职业院校50强”的榜单。
五、智慧美好校园共建共享
(一)智慧校园建设魅力初显。学校深入推进信息化战略,完成教一楼、教三楼79间智慧教室建设,完成2个平台数据对接,大数据平台初具规模。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打造一站式校园应用入口,完善新OA系统、云盘等流程应用,完成苏北课程中心建设。统筹不同专业类别实验实训室资源,按集聚使用、功能优化来统一调配。完成大学科技园共享型实训基地、BIM应用技术中心、大学生工程素养中心和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设,学生现代化实训条件显著提升。
(二)师生获得感大幅度提升。不断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推进生活区供暖、家属区加装电梯等建设改造。完成教一楼广场、外立面、东操场、学术报告厅、国际交流学院等重点修缮维修项目。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加强校园交通卫生环境管治,不断改善师生生活条件。高度关注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优化、增加体检套餐项目。加大力度推进学生公寓生活和安防设施改造,改善学生餐厅用餐环境,建立健全食堂菜价平抑机制与评价方式。据麦克思调查反馈,在校生对校园环境、生活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平均在96%、90%以上。畅通教代会等基层民主渠道,成立妇联并召开第一次妇代会,组织召开第二次团代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
(三)召开建校4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学校办学40年来,在历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建院人的奋斗拼搏和不懈努力,学校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与无私奉献,召开创新发展大会系列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形成了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40年来,共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学校开展优秀校友寻访活动,完成校友理事会换届工作。40年发展大会共有2000余名校友返校,捐资助学900余万元。这些出彩的建院人,让我们更加坚信江苏建院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各位代表,回首2019年,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埋头苦干,我们用艰辛的奋斗换取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更得益于全体建院人的无私奉献,是你们以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所铸就的。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对全体师生员工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国一流高职名校”的建设目标还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学校办学的一些重要指标和项目上还有缺失,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上还需要取得新突破;在培养领军人才和教育教学改革上还需要再发力;在科技服务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的到账上还需要努力。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到目前为止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仍有7个指标没有完成预期计划。
代表们,同志们,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按照高校治理体系、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市场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以更优异的成绩跻身全国高职名校行列,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第二部分 2020年工作打算
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工作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职教20条”精神,继续深化党的全面领导,聚焦学校发展奋斗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统筹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江苏省卓越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振奋精神,统一思想,开足马力,全力冲刺江苏省10所标杆院校建设,为争取高职本科层次办学蓄能。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加强党的建设
(一)持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往深里学、往心里学、往实里学,切实用习近平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新思想落地生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创新教职工政治学习形式,加强日常学习督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建强干部队伍。聚焦学校发展奋斗目标,凝聚干事创业的巨大合力,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建工作组织责任。夯实责任,严明政治纪律,使全校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办学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对检视出的问题及整改定期检查,推进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行动,开展基层党支部“优质化建设年”工作和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进一步提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质量,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三)创新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持续推进“思政五项工程”,形成“十育人”工作合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领导权。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大主流媒体宣传效应,强化日常舆情监控处置,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集聚整合资源,打造“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政课混合教学”品牌特色,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全省高职院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提升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深挖学校特色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成中国礼射文化展览馆和大学生文化素质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红色文化品牌。
(四)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始终坚持挺纪在前,严肃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把落实党章党规党纪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聚焦主责主业、聚焦事业发展,在履职尽责、干净担当上狠下功夫。适时开展巡察“回头看”,开展巡察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完善重要事项监督制度,完善中层干部个人廉政档案制度。继续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做细日常监督,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2-3项专项监督、嵌入式监督,规范信访问题线索处置工作,提升监督质效,促进整改成效,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聚焦中国特高院校建设,推动高阶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成立校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江苏省卓越院校建设为契机,围绕产业、行业、地方发展需求,持续做好专业(群)结构优化调整;以现代职教社区为统领,实施专业集群、课程重组,打造国内领先建设类高水平专业群,统筹推进各学院协调发展,打好专业建设的组合拳,在继续保持建筑大类专业优势的同时,加快交通、制造、信电三类工科专业发展,提升现代文化创意类专业。加强教学诊断与改进,推进国际范式专业建设改革,制定中国特色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系列标准。按专业集群统一调配,有效集聚共享实训基地,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推进新建实验实训室建设,促进实践教学条件功能区的形成与完善,建成智慧建造、智慧交通两个省产教融合平台,回迁并数字化建筑技术馆,建成大学生工程素养中心、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建筑安全体验中心,服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社区新形态。
(二)扎实推进专业课程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钢结构专业教学资源库、第三批在线开放课程、省重点教材等项目建设与验收工作。建设若干个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90门金课,建设50部立体化、活页化教材,建成8个开放共享、立体化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加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保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适应国家建筑类教育资历框架,稳步开展“X”证书认证评价,10个专业获得证书认证试点,分步筹建国家建筑类学分银行,完善学分制度实施。
(三)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社区,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态势,按照专业归属,探索以群建院的试点工作。推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改革,探索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衔接和融合。依托各类培训基地的培训项目和“1+X”证书,开展职业培训。扩大中高职衔接专业范围,协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动培养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通道。遴选优势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教授、博士“新双百”计划,通过校本培养、柔性引进和校企合作等渠道加大教授、博士、产业教授和江苏工匠的引进与培养力度,持续提高正高职称、博士的比例。打造2支创新教学团队,培育和引进4名左右行业有权威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20名技术技能大师,聘请20名兼职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大师名匠。实施“师德铸魂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师个人诚信档案。修订教师下现场锻炼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赴企业一线实践,所有专业课教师每年到现场或实训基地实训一个月以上。成立教师发展学院,加强教师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深化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升级“双师提升工程”。实施教学创新团队、混编团队建设。实施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开展第三轮岗位设置及分级聘用工作。
(二)稳步开展招生就业工作。完善招生、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相衔接的联动工作机制,坚持“走进中学、走向省外”原则,坚持守住政策底线,阳光招生、规范招生,高质量招生,成立教授招生宣讲团,以“确定生源片区,二级学院牵头为主,实施绩效考核”的工作思路,探索构建招生宣传与中学职业指导长效机制。实施“卓越蓝领培养计划”,实现应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推进“苏北地区中学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加强苏北地区生源中学基地建设。完善“智慧就业平台”,实现“校园招聘、就业指导”线上线下联动,建立毕业生就创业意愿信息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做好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提高学生转本、接本比例,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和监测,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三)持续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大力实施学生创新发展“素质提升工程”,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培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开展“信仰公开课”,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巩固文化育人成果。建立煤炭文化、建筑文化教育基地,指导学生参与工法、创造,通过劳动教育引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建好用好校园公共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建筑科普基地科技教育与文化传播作用,推进“十育人”体系实施。召开学校意识形态会议,抓实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学习。结合校园八景讲述学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楼一园的故事,把爱国教育和爱校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四、着力打造社会服务高地,扩大开放办学格局
(一)持续提升教科研服务水平。及时跟踪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和理论信息,提高科研服务水平。牵头组建徐州职业教育联盟,成立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举办首届职业教育改革博士论坛,打造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做好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平台,培育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重点支持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市级科研等各类优秀成果奖。在校级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现代化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整合学校优势科研资源,成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培养职业经理人,提高成果转化率。实施“资源共享共生计划”,实现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150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00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150万元。加强平台绩效管理,促进协同创新中心转型升级。
(二)大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积极争取江苏省职业教育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打造多功能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升级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为建筑行业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大厅,扶持创业人才,引进创业项目或企业,建立企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建成中小微企业星级公众服务平台,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组建区域领先的绿色建筑科技创新团队,建成建筑产业技能研究中心。建成VR体验中心、“虚拟工厂”,开展对外培训,培养产业工人,构建“分布式”职业教育培训联盟,实现非学历教育培训到款额3000万元。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将技术服务融入产业发展,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中小微企业。融入行业企业发展,抓住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技术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目标。深度挖掘大学科技园的社会服务能力,形成科技平台群团效应,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推动形成新的科技高地。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退役军人技术技能培训,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框架。
(三)不断增强国际化程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高水平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海外合作办学优秀成果,推进东盟国家生源基地建设。继续扩大海外留学生规模,强化留学生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健全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障监控评价体系。搭建国际协同育人综合平台,大力实施“郑和计划”,培养国际人才,输出中国特色标准。与境外知名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专业群和国际标杆院校对接,输出专业群人才能力标准和专业标准。开发“海外项目工程师”课程国际标准,实施“来华学习优才计划”“境外学习卓越计划”“汉语国际教育金课行动”,为老挝教育部和印尼教育部培训职教领军人才,稳步推进教师出国研修工作;建设教师海外工作站,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推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跨国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筹备召开“一带一路”国家和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国际会议,推动建筑职教集团、建筑装饰专业联盟及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化进程。
五、强化内部治理体系管理,提高保障服务能力
(一)努力提升内部治理成效。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机制创新工程”,促进“双高”建设高效运行。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学校“两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两代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切实维护教师根本利益。分层分类推进制度修订,逐步形成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成立并完善学术委员会学术决策作用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领导接待日、教师座谈会、书记面对面等渠道,征集师生员工意见,做好群团组织、妇联、关工委等统一战线工作,关心支持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做好宗教督查整改工作。升级理事会监督功能,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改革,激活培优二级学院内生动力,形成多类型发展格局。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待遇保障,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积极落实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全面谋划制定“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
(二)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网络基础设施改造与完善,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万物联网平台建设,建立职教大数据存储标准,建成大数据中心,启动校务工作流程化应用;完善办公流程开发,初步建成移动身份认证和移动门户。发挥数据分析效能,为管理、教学、科研提供决策支持,为新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以“信息技术+”推进专业升级,建设智慧职教示范社区,打造智能学习环境。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建立线上线下培训中心和企业资源中心,加强教二楼改造,建成智慧课栈,智慧学习厅,智慧探究型、研讨型教室。
(三)大力改善师生生活环境。持续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数字化后勤服务大厅,加快推进智慧后勤、精致后勤、人文后勤建设。加强食堂监督检查管理,维护食堂设备,提升服务师生水平,稳定食堂餐饮价格,提供品种丰富、营养健康的饮食服务。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守住校园安全稳定底线,全面加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各项安全管控工作,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推进新建学生公寓建设,加快公寓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修编校园总体规划,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美化、绿化校园。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美好未来鼓舞人心,江苏建院将在新的起点开启新征程。让我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念、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面落实“六大战略”任务,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意识和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责任担当,奋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